舟曲松棚燈會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歡度此節,各地民俗大同小異,而甘南舟曲縣卻別具一格,獨有特色。 每年元宵節,舟曲縣城大街小巷,每隔幾米,就是一道彩門,道道彩門上面又以長桿鋪架,把各彩門連接起來,彩門上束扎著松枝翠柏,其間懸掛著五光十色的彩燈,門兩楹鑲貼對聯,整個小城松棚連翠,燈火輝煌,姹紫嫣紅,是一座不夜城。 舟曲歷代文風甚蔚,不乏才子舉人,書法稱譽省內,元宵節期間,豆是舟曲人潑墨揮毫、激揚文字、大展才華之時,因而,此時的舟曲小城更是楹聯的廳宮,書法的寶殿。無論機關單位,還是百姓人家,門門對聯呈祥,移步觀賞其中真如有聯所寫: “神差今歲良宵巧從舟曲過,仙女他夜不在揚州別”。
舟曲元宵節還有更熱鬧的一出戲,即“十九迎婆婆”。 正月十九這天,遠近群眾云集舟曲縣城,逛寺進香觀燈,倘徉于翠枝掩映、千燈斗艷、詩圃畫苑、楹聯呈雙的松棚街上。都想一睹“婆婆”之風采。 “婆婆”即舟曲縣城四街兩關各寺廟里供奉的十六位“九天圣母子孫娘娘”。傳說正月十九這天,子孫娘娘要出巡散福,迎“婆婆”即是迎接子孫娘娘的到來賜福。是夜,備寺廟的群眾把盛裝的“婆婆”神像用轎抬于隆廟山與其它“婆婆”匯合,然后,十六位“婆婆”的轎子由本村人擁戴著按名次、道路排列,依次緩緩下隍廟進城。
進城后,家家門前陳香案、供品,每迎一位“婆婆”,其家必燃放鞭炮火花幾串,并敬轎夫煙酒,以示虔誠迎送。藏漢群眾,特別少婦爭搶“婆婆”轎上的荷包,鉆轎底求福求子。十六位“出巡散福”的“婆婆”各自由樂隊開道,隨后是童男童女和手持各種器具的儀仗隊,很是威風。此活動一直進行到凌晨三時半,天將亮時,“婆婆”們便被抬到各自的寺觀,重又盤坐蓮花臺上,至此。
關鍵字: 傳統節日 棚 甘南 米 舟曲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