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民俗文化村
慶陽農耕民俗文化村(原小崆峒),是一處宗教特色濃厚的風景旅游區。據傳說,該處宗教傳播與天下道教宗主山、平涼崆峒山淵源深厚而被稱為“小崆峒。因其山勢三面接塬,一梁延伸,如鳳凰臥巢狀,故又稱為“鳳凰山。
慶陽農耕民俗文化村位于董志塬腹地,世界上黃土層分布最厚的地方。其山勢形若游龍,蜿蜒險峻,山泉水質甘甜,便于飲用,山間窯洞錯落有致,塬上廣闊平坦,梁坡林茂草密,綠蔭濃郁,季相變化豐富,四季景色各異,地勢鐘靈毓秀,風光引人入勝,特別是景區內囊括了黃土高原的地表、地貌、水文、植被等景觀特征,被稱為黃土高原的“天然標本園,成為黃土溝壑區少見的風景旅游勝地,也是隴東高原幾百年來主要的佛道教活動場所,更是西峰區集黃土地貌、民俗民情、宗教雕塑為一體的典型旅游載體。風景秀麗的慶陽農耕民俗文化村歷史悠久,人文史話厚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考證表明,明崇禎年間,慶陽農耕民俗文化村作為宗教勝地已遠近聞名,“牛車錦延數里,游人香客莫可計數是當時宗教、旅游活動盛狀的真實寫照。幾百年來,歷經宗教信徒和民間香客的保護與建設,慶陽農耕民俗文化村已成為陜甘寧邊界較為集中和典型的宗教活動場所。特別是佛道合一是慶陽農耕民俗文化村宗教文化的顯著特色。
隴東農耕民俗文化村座落在小崆峒北門內,一座典型的隴東崖莊院落,背原面山向陽,崖背一磚到頂,窯洞排列整齊,院落雅致靜謐,花園繁花似錦。大門外右側因勢修建一座高廈,另具匠心,增加了窯洞民居的層次和對襯,顯得和諧而有情趣。院中央矗立一尊公劉巨像,懷抱谷穗,盤髻飄髯,目視遠方,面帶微笑,睿智而安詳,似勞作歸來,又似佇立籌謀。公劉是奠定周王朝基礎的部落首領,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開山之祖。公劉塑象是隴東民俗文化村點晴之筆。
慶陽農耕文明亙古久遠,歷史文化燦若星河。黃土地造就的民風樸實敦厚,粗獷豪放,絢爛多彩的民間文化是黃土兒女祖祖輩輩漫漫長夜點亮的燈,心靈深處流出的歌。集中一爐,薈萃一館,建立一座民俗博物村,以小見大,以少勝多,盡可感受黃土文化的神奇魅力。
走進民俗文化村窯洞展廳,宇宙蒼茫,大地洪荒,二十萬年前后西峰巨家原就有了人類的足跡,他們在這黃土地采集狩獵,萬年前后南佐圪瘩渠氏族部落村居近在目前,在這向父系氏族社會進化的前夜,原始農業、手工業己成了先民們賴以生存的主業。青銅器薈萃,石造像密布,各代陶瓷琳瑯滿目,屢朝文物美不勝收。公劉教民稼穡,先民春種秋收,人類早己邁進青銅時代的門檻。木輪牛車、犁耙鋤耬、織機紡車、手工編藝hellip;hellip;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通過實物和造型,讓人感受到這里的農業傳統是如此的深厚,數千年的滄海桑田,讓人折返回久遠的過去。剪紙、刺繡、香包、泥塑、木偶、字畫,這些與農業勞動伴生的民間藝術璀燦奪目,古樸獨特。一場電聲伴唱的皮影戲更是先聲奪人,觀者如癡如醉。進入隴東民俗文化村,猶如進入歷史隧道,使你親身感受隴東人腳踏黃土地、一步快似一步地從遠古走來,一直走到今天,從未止歇。即便走出民俗村,這種歷史的厚重感和與命運抗爭的不屈精神仍然使你激動不己,感慨良多。學習歷史永遠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永恒主題。
隴東歷史上多是多民族雜居之地或王朝邊塞,戰亂頻仍,荒旱相繼。進入近代,行政區劃導致其屬三者交界的邊緣地區,山大溝深,鄉窮壤僻,交通不暢,信息封閉。這些,在造就當地人民群眾貧窮閉塞的同時,也保留了原始的文化形態并使之世代沿續下來,其豐富的多民族原始圖騰文化和古老民俗得以完整流傳,并成為群眾性的創作活動。這為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乃至美學、藝術、工藝等等提供了寶貴的不可多得的研究土
關鍵字: 文化村 皮影戲 黃土地 黃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