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溝峽
寺溝峽因炳靈寺所處大寺溝而得名。險峻雄奇,水上險象環生,是黃河探險旅游的絕佳去處。黃河從積石峽口至劉家峽水庫(炳靈湖),途徑積石山縣柳溝等4鄉和永靖縣小嶺、王臺、楊塔鄉全長約25公里。寺溝峽自古是青海至蘭州水運必經之路,木筏、皮筏曾川流不息。黃河在寺溝峽奔騰咆嘯,桀驁不馴,象一頭雄獅。這里有一連串令筏子客心驚肉跳的險關--喇嘛石、救命窩、骨岔浪、扎地浪、三佛崖、閻王眨等等。流傳著quot;扎地上下無風三尺浪,骨岔浪灣浪(狼)吃人,二佛崖漩渦連環催人命quot;的驚嘆。扎地山位于炳靈寺西南的黃河巖上,絕壁千仞,猶如斧劈刀削,十分險要。古詩有云:quot;仰望扎地山,頂點穿云端;俯首視崖根,波浪滾滾翻。神仙難到此,飛鳥不敢站quot;。這里曾是周邊百姓躲避戰亂的去處。為了身家性命,他們競然在扎地峭壁上鑿通了一條長20米、寬l米的石道,又筑quot;石門quot;,修quot;凌云quot;橋。架quot;天梯quot;,開quot;井口quot;,形成了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卡。這里現存石碑1通,共155字,盡述戰亂之苦;還遺存有quot;福神廟quot;遺址及石塊壘砌的民居等
扎地山曾是永靖人民劈山引水,競顯一代風流的地方。1958年,永靖人民劈山鑿石,硬是從扎地崖根引水上山澆灌潘徐二寨、白塔寺川的旱地,取名quot;英雄渠quot;。渠自魯班灘頭架成木制渡槽,自南向北,,似長虹臥波。從此英雄渠那英勇悲壯的故事,令世人驚嘆不巳,曾拍有紀錄片《英雄渠》和故事片《黃河飛渡》。如今渡槽風姿不再,quot;魯班弟子quot;一個個撒手人寰,然而銘刻在寺溝口以下不遠的懸崖上蒼勁古樸的quot;黃河飛渡quot;四個大字猶存,永靖人民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猶存,有時任甘肅省委書記張仲良的詩為證:quot;英雄人民英雄渠,黃河飛渡黃河奇。大禹魯班不足道,扎地山前樹紅旗
關鍵字: 寺溝峽 探險 炳靈寺 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