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魯土司衙門
魯土司衙門坐落在大通河畔連城鎮。始建于明初,重修于清嘉慶二十三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整修,于1981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我國目前僅存的最完整的土司衙門之一。
魯土司衙門依山傍水,座北朝南,布局嚴謹。一進數院,屬工部營造式法建筑,有建筑物226間,建筑面積5397平方米,頗具民族特色。中軸線主體建筑物有:大照壁、牌坊、六扇門、儀門、大堂、燕喜堂和祖先堂。在各院落兩側配有整齊排列的廊房、廂房及配樓等。東側有二堂、書房院及內宅;西側有倉院、大馬房等;祖先堂后有大廚房、大庫房;最后是后花園,內有花崗巖雕獸、石桌凳(原為土司墓地陪葬品,墓地被毀后移到花園),還有一塊重約噸許的隕石,墜落時間不詳。
1、大照壁:磚制,長二十米,高六米八,聳立門前,異常雄偉。照壁兩側原有高二米,寬一米的鹿角閘銜接東西轅門,高照壁不遠有三十余米錫頂,中間嵌有桅桿兩座。
2、牌樓:明王朝表彰土司第四代魯 功績所建立,原書:quot;世篤忠貞quot;。原牌樓始建于明成化二年,明末遭燹,清順治年間重修,上改寫quot;世篤忠誠quot;。
3、六扇門:六扇門為衙門正門,因有六扇大門而得名。門前原有石刻大獅子一對,廣場東西各設吹鼓樓三間,兩側設有班房,均已拆毀。
4、儀門:又叫quot;風鳴門quot;,門前原有白底黑字quot;提督軍門quot;立匾一塊。兩側各有小門,東面叫quot;生門quot;,西面叫quot;絕門quot;。東廊房為中軍守備問事斷案的場所,西廊房為軍備庫房。
5、大堂:原為龕式穿堂一座,堂首懸掛八世土司魯光祖立的紅底金字quot;報國家聲quot;巨型橫匾一塊,中間屏風上畫有quot;quot;獸。臺上鋪紅地毯,為辦理發布政令和舉行大典之所。堂側備有堂鼓、懸磬等物。兩邊次間獨立成室,東耳房藏有各式屏風、帳房、蒙古包等設備;西耳房擱置兵器等軍用物資。大堂前有東西廂房各五間,東廊房是文案辦事所,西廊房是檔案室和庫房。
6、大院:正廳五間,前檐正中?quot;燕喜堂quot;橫額,堂內兩側有quot;四朝 舊quot;,quot;廿世巨家quot;的紅匾。這里是土司歡迎上司,接受慶賀的正廳。堂前東廂房處理日常事務,西廂房為議事廳。
7、祖先堂:原為明王朝表彰一世土司脫歡夫人馬氏誘殺河西達官戳只的功績而敕建的,名為效忠樓,清嘉慶六年改建,改名祖先堂。樓柱為八角形,樓上供養著藏漢神佛,樓下奉祀其列祖列宗的影身圖象,男左女右,按序排列。兩側東西配樓是土司存放祭器和讀書養性的處所。
8、二堂:傳說建筑較早,是土司小憩預審案件和處理一般事務之所。原先堂中掛有明萬歷年間榆林總兵李如柏書寫的quot;忠孝傳家quot;橫匾。
9、大庫房:在祖先堂后面,是豢養家禽畜類,儲藏主副食物以及日常用物、藥品等的庫房。設有quot;辦理掌家事物quot;的官員專負其責。現房屋已被拆毀。
10、官園:是土司和眷屬游玩憩息的花園,也是消閑避暑的別墅。設有quot;千眼觀光quot;門窗的綠照亭和八卦亭,可供攀登游玩的山字石兩塊,叫做quot;帶子上朝quot;。在園中現有參天的古樹和應時的果木,也有繁花似錦的花卉。樹木有松、柏、楊、柳、椿、槐、桑、榆、桃、李、杏、核桃、葡萄等;花類有探春、迎春、牡丹、芍藥、玫瑰、薔薇、石竹、金菊、大麗花、萬年春、金銀花、觀音柳等,還有竹、蒲、蘆葦等水草;鳥類有八哥、鸚鵡、金翅、百靈等珍禽。每當春和日麗或是酷暑炎夏,土司盡情享樂,其雅興逸致可見一斑。
關鍵字: 建筑物 檔案室 蒙古包 議事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