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劇經典絲路花雨
1979年首演的《絲路花雨》轟動全國。它是新時期舞劇最輝煌的成果之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部舞劇是以趙之洵(1934——)、劉少雄(1933——)為首的龐大舞劇編導群體合力創作而成。作曲:韓中才等;首演者:甘肅省歌舞團(后改為甘肅歌舞劇院,即今日之敦煌藝術劇院),女主角:賀燕云(a)、傅春英(b)飾英娘;男主角:仲明華飾神筆張;李為民飾伊努斯;主要男配角:張稷飾強人竇虎;賈世銘飾市曹。
《絲路花雨》以中國大唐盛世為歷史背景,以蔚為壯觀的敦煌藝術為文化底蘊,編織了一曲古絲綢之路上的友誼之歌。
在悠揚的樂聲中,拉開序幕:“飛天女神”在天宇飄蕩,將朵朵云花灑向人間……遠處,駝鈴聲中,古道上走過西域商隊,風沙驟起,畫工神筆張救起昏厥的波斯商人伊努斯,愛女卻被強人竇虎擄去。1場:出落得美麗動人的英娘,淪為舞伎,在街頭賣藝,伊努斯為救命恩人贖回女兒。2場:莫高窟中,畫工神筆張描繪女兒的舞姿,其中“反彈琵琶”造型,獨具魅力。市曹覬覦英娘的美貌,欲征入官府,據為己有。神筆張將愛女托付給伊努斯。3場:英娘遠在他鄉思念親人。4場:神筆張思女夢游自己彩繪的天宮幻境。5場:伊努斯出任唐使攜英娘歸國,途中以市曹為代表的惡勢力企圖加害波斯商隊,神筆張點燃烽火呼救卻血染大漠。6場:敦煌多國交易會,英娘在伊努斯的幫助下借賣藝潛入會場,揭露市曹等的罪惡,大唐節度使怒斬惡人。尾聲:絲綢之路上洋溢著友誼之歌。
這部舞劇主題積極——歌頌友誼,贊頌開放,鞭斥邪惡,非常符合當時人們的心理需求;題材新穎——濃墨重彩,巨幅畫卷式地展現了敦煌藝術的特殊魅力。
占有“地利”優勢的《絲路花雨》劇組,在學者、專家的幫助下,經過深入研究,從累積了兩千多身彩塑,4萬多米壁畫的莫高窟里保存著的歷代舞姿圖繪,選取、提煉出典型化的靜態舞姿,探討其動作流程態勢——使其“復活”,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這部舞劇自成體系的舞蹈語匯,由此而引發了“敦煌舞派”的興起,豐富、拓展了中國古典舞的園地。
經典舞劇絲路花雨
這部作品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創作、演出一等獎;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
與《絲路花雨》遙相呼應的是首都舞臺上相繼上演的《文成公主》、《銅雀伎》等。首演于1981年的《文成公主》是以章民新(1935——)、孫天路(1934——)、曲蔭生(1932——)為首的龐大創作群體的力作。作曲:石夫;首演者:中國歌劇舞劇院;女主角:陳愛蓮飾文成公主;男主角:韓大明飾松贊干布;主要男配角:方伯年飾宰相葛爾東贊;劉德康飾唐太宗,季錦武飾土蕃大將赤登。
舞劇取材于公元17世紀唐代文成公主遠嫁土蕃(今西藏)的史實。著力刻劃了文成公主心系國家社稷,跋涉攀援萬里行;藏王大智大勇,對公主一片深情,為民族大義力促中原與蕃邦的友誼;此外對宰相的忠于職守,赤登陰謀破壞漢藏團結等也都有描述。
該劇根據內容的需要,將唐代宮廷樂舞、佛教舞蹈和土番(藏族)民間舞與古典舞很好地相融,形成了這部作品獨特而統一的風格。其中公主與藏王的兩段雙人舞剛柔相濟,和諧悠雅;更有色彩斑爛的民族舞蹈相陪襯,使人感到美不勝收。
關鍵字: 敦煌 甘肅 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