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保安族的發源
保安族的族稱與族源
保安族聚居區位于甘肅、青海交界的積石山下,北臨黃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16505。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0年根據本族自愿,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東鄉族、撒拉族以及保安;在元明清三季700年中;一直是回回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保安族自稱“保安”。由于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相近,歷史上被稱為“保安回”或“回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保安族”。這一名稱系源自幾百年前保安族居住地今青海同仁縣境內的“保安城”之名。?
關于保安族的族源
1.蒙古人說保安族是元明時,一支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隨西域親軍東來,最先在今青海同仁地方駐軍墾牧,與周圍的藏、漢、土、回等民族長期交往、融合而形成。其主要根據是:
(1)從語言看,保安語與蒙古語族諸語言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并有45%的詞匯和蒙古語為同源語詞。
(2)從史籍記載看,元明時就有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軍在今青海省同仁縣一帶駐軍屯田放牧。
(3)從習俗看,保安族善騎術、好槍械和摔跤,以及部分保安族人忌大年初一早晨酒掃、孩子哭鬧等習俗,都與蒙古族有一定關系。?
2.目人說保安族是以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為主,與蒙、藏、回、土等族,從十三世紀起,逐漸融合而形成。其主要根據是:
(1)從宗教信仰看,元初駐扎在今青海同仁地區的西域親軍,包括被征調的青壯年男子、被俘的婦孺、隨軍的工匠、商人等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
(2)從經濟看,保安族善于經商,這與當年信仰伊教蘭教的色目人中的商人傳統有關,而保安族人民所擅長的打刀工藝,則與元朝蒙古軍中有西域回回工匠有很大的關系。
(3)從體質看,保安族人體格健壯,多胡須,性格強悍,與色目人相似。
(4)從飲食習俗看,保安族精于制作的油香、馓子、涼面等面食,正是西域民族的傳統美食。
關鍵字: 保安族 同仁縣 民風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