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歷史:魏晉壁畫磚
新城魏晉壁畫磚墓位于嘉峪關市東北方十五公里處,是公元三世紀至五世紀我國魏晉時期的墓葬群,約一千四百余座。
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1972年挖掘以來,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游客,現有六號和七號墓室對游人開放。魏晉墓分為二室和三室兩種,有拱形斜坡式墓道相通,以于磚壘砌而成,多為家族聚族而葬的墓地。墓門有雕云紋、水火圖、四神像方磚或仙靈異獸彩繪;地面鋪以各式花紋磚;墓室各壁為表現勞動人民各種生產生活、婦婢仆從的雜役和墓主人奢侈豪華的享樂生活的磚畫。畫像磚除軍事題材外,均是一磚一畫,筆法簡練,形象生動,系統反映了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俗、科技和社會風情等領域的內容,其繪畫以中國傳統的寫實手法為主,早于莫高窟藝術,而且是純粹的中國風格的寫實藝術,填補了魏晉時期繪畫藝術的空白,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嘉峪關魏晉磚壁畫墓位于距市區18公里的新城鄉,四周是一望無垠的戈壁灘,在這戈壁上座落著千余座古墓葬,宛如一顆可璀璨的明珠鑲嵌其中。
魏晉磚壁畫墓發現于1972年。從1972—1973年,共發掘古墓18座,所發掘的這些墓葬,結構多為三室迭造磚墓,且裝飾有三至五層,或多達十層的彩繪。出土磚壁畫七百余幅,多為一磚一畫,也有數磚組成畫面的小幅壁畫和半磚一畫。磚壁畫色彩鮮艷,風格獨特、畫技巧妙,素有“地下畫廊”之稱。磚壁畫內容豐富,有農耕、采桑、畜牧、井飲、狩獵、屯墾營田、宴飲、奏樂、博弈、出行、營帳、車與、絲束等。這應是我國絲綢之路上的一部百科全書,為研究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風俗及農牧外交、氣候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并填補了我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驛使圖:嘉峪關魏晉墓發掘出土的760余幅壁畫,內容豐富,反映當時的社會層面十分廣闊。
魏晉時代,是一個社會急劇變化,人民生活動蕩不安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碰撞頻繁的歷史時期。河西地區相對遠離于中原的動蕩凋敝,為人們致力于現實物質生活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前提與保證。魏晉墓磚壁畫,將筆觸直接對準了這一地區人們的現實生活,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客觀紀錄。五號墓出土的《驛使圖》,應值得特別關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郵驛遞傳的國家之一,根據甲骨文的記載,早在商代就有通遞軍情的傳信活動;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紛紛辦起了私郵或管郵,用來傳遞信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咸陽為中心建立了全國性的驛站,統一驛令,是當時的郵驛發展到了相當規模,漢代開始,隨著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原與西域的驛道,并設立了常規驛騎,從而標志中西方的郵驛的第一次溝通與形成。
郵驛在早期,經歷了驛傳和驛騎等發展階段。漢代沿著“絲綢之路”的古道設列廳臺,廣置烽燧,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三十里一堡,用以傳遞信息。為了信息傳遞快捷便利,歷代還在驛道上沿途廣設驛站,供驛使休息打尖,換乘車騎或補充給養。我們可以想象數千年前絲綢古道上驛使們行色匆匆,往來穿梭,騎塵滾滾,不絕于道的情景。
嘉峪關魏晉墓五號墓的一幅彩繪驛使圖,客觀真實的記錄了當時這一地區郵驛情形。畫面上,一手持信物,躍馬疾馳的信使,也許是軍情緊急,也許是信息重要,也許是怕路遠天黑,驛騎四蹄騰空,飛速向前。由于速度太快,以至于連馬尾也飄了起來,信使則穩坐馬背,使得整幅畫面動中有靜,反襯了驛馬速度的快捷與信使業務的熟練,這種真實而又寫意、生動傳神的手法,對歷來的繪畫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如此,這幅畫也是中國早期郵驛歷史真是而又形象的記錄,它對于中國郵政歷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認識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因此在1982年,為紀念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郵電部將其以《驛使圖》為名,發行小型張紀念郵票,以見證中國郵政的悠久的歷史與輝煌歷程。
關鍵字: 嘉峪關 民風民俗 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