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灣一期遺存的命名
依據地層關系和出土遺跡、遺物的不同,經整理研究,我們將大地灣遺存劃分為五個文化期。第一期文化遺存位于遺址最下層,具有鮮明的特點:房址系圓形半地穴建筑,地穴較深,無灶址;陶器為細砂陶,陶色不勻,陶片分層,以醒目的三足器為典型特征,這些均與以往所見的新石器早期文化有顯著的區別。毫無疑問,單獨劃分為一個文化期有理有據。第五期文化遺存位于遺址最上層,次料較少,但陶器多盛行附加堆紋,房址均為白灰面建筑,與常見的仰韶晚期限遺存區別明顯,但與鎮原常山遺址下層遺砘極為相似。此類遺砘在天水落石出地區屬首次發現,應該確定為一個獨立的分化期限。對于遺址中大量的仰韶文化遺存,我們首先確定了兩個分期標準,一人是地層關系,一個是出土尖底瓶的型制。在山下階地各區第4層的遺存、出土葫蘆口尖底瓶,劃分為第二期限文化;第3層的遺存,出土雙唇口尖底瓶,確定為第三期限文化;第2層以及山地各區的遺存,出土平唇口、喇叭口尖底瓶,歸為第四期限文化。第二、三、四期文化分別為爺韶文化的早、中、晚期。
大地灣一期限文化遺存是迄今為止渭河流域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所測定的5個碳14年代較為集中,如不計誤差,約為距今7800—7300年。此項發現為西北地區新石器文化的發生、發展提供了一批前所未有的新鮮資料,它同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崗、山東北辛等發現一起被學術界認為是我國黃河流域考古的重大突破。繼大地灣之后,渭河流域以及鄰近地區相繼發現了一批同類遺存,僅甘肅目前就已發現8處,集中在天水、隴南地區,最南端是嘉陵江流域的微縣柳林,最西端則在武山西旱坪,還有天水師趙村、西山坪、西和寧家莊、禮縣趙坪、鹽關等遺址。這些發現無疑表明,甘肅東部、南部是研究我國農業起源和早期限陶器的重要地區,也是尋找新石器早期文化最有希望的地區。如果將渭河流域距今8000—7000年的文化遺存視為前仰韶文化時期,那么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可以總結為:前爺韶文化分為兩大階段,由大地灣一期、西山坪一期、北劉下層、白家村等遺存共同構成前段,年代約為距今8000—7300年;后段則為西山坪二期、師趙村一期、北首嶺下層等遺存,年代約為距今7300—7000年。它們共同的屬性是均早于仰韶文化,兩個階段即為同一支文化前后承襲的不同發展階段。
對于以大地灣一期為代表的前仰韶早期階段的命名。學術界意見紛紜。有的主張以最早發現地命名,稱之為老官臺文化;有的以代表性遺址命名,稱之為大地灣文化;有的以遺址既富代表性有單純為由,稱之為白家村文化。我們考慮到大地灣遺址包含多種文化,以此命名會帶來難以避免的誤解,誤將該遺址的仰韶遺存也歸入大地灣文化的范疇,所以主張命名為老官臺文化。鑒于老官臺遺址內包含前仰韶時期前后兩段,因此這一命名自然也涵蓋了所謂的北首領類型。當然,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不妨暫將上述遺存統稱為前仰韶文化,爭論各方大體均可接受。
關鍵字: 大地灣 民風民俗 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