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中游崆峒山附圖
大學讀書時,看到《莊子。有肴》中說:“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見之。”后問導師,得知“空同”即崆峒山,位于今甘肅省平涼市西郊。又詳查史料,始知其山峰巒疊嶂,風景優美,有琳宮梵剎四十余處,名勝古跡共九宮八臺十二院。神游之情,自那時起便油然而生。
去年秋天,我去大西北個人旅游,游覽崆峒山的愿望便得以實現。
清晨,在迷迷山霧中,我走進月石峽。此峽是上山的捷徑,道路迂回曲折,高低不平,兩邊石崖危立倒懸,松林如同驕龍蜿蜒于石崖之上,抬頭一線青天,見縷縷霧氣穿梭其間。行至這里,使人大有勿入仙境之感。
不久,一塊平臥的青色巨石橫在眼前,上面有枚經不過尺的白色潔石,圓如明月,旁邊刻有“太陰之精”四字,這就是箸名的“飲月石”。傳說當年廣成仙子,在崆峒石室用月露花精和藥煉丹,丹成之后交于仙童捧往玉丹泉浸泡,仙童途中與赤仙松子云頭相撞,不慎將仙丹失落,嵌進巨石,每逢夜半,那露出石面的神丹便射出白光,把月石峽照徹如同白晝。此后,每年八月十五之夜,飲月石上便有仙女輕歌曼舞,石上的寶光與天上的月光交相輝映,一片清涼的世界,令人沉醉。
為了窺視古往今來傳說頗多的崆峒各峰各嶺,我繞道蠟燭峰,經中臺向絕頂攀登。行至磨針觀時,已是氣喘噓噓、汗流浹背了。在馬鬃山腰小歇時,我突然發現,這霧中的崆峒山恰似一幅剛剛落筆出脫的水墨,縹縹緲緲,若隱若現,時而一陣風聲響過,霧氣又飄蕩環繞,流向另一座山峰,使原先云籠霧罩的崆峒山露出層松迭翠的一片青影。我回視自身立足的樓臺,猶駕一葉扁舟,臨萬傾大海。
在這種詩情畫意的幽境中,我慢慢一步步、邊走邊回頭,先后經過飛仙閣、白虎殿、靈宮洞、最后登上絕頂。
絕頂是崆峒山主峰,拔海二千二百米,高度僅次于翠屏峰。站在這里極目眺望,遠近石峰林立,樹海翻騰,莽莽蒼蒼,漠然一片。絕頂之上的建筑群名曰“隍城”,為崆峒山寺觀之最,重檐飛角,紅磚翠瓦,甚為壯觀,僅歷朝歷代留下來的壁畫就有數百平米,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黃昏時,我站在隍城的亭臺樓閣之間,透過云隙,北視崆峒水庫,山、水、堤融為一體,南仰翠屏山巒,那在霧中沉浮的諸峰、石林、群巖,姿態各異:有的象母子攜游,有的象仙女臨風梳妝,有的象長者拄杖對弈,有的象頑童交頭接耳,八方景色,歷歷在目,宛然置身一幅神筆妙繪的畫卷。
關鍵字: 崆峒山 敦煌 甘肅省 翠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