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游記
初踏入嘉峪關市,映入眼簾的是寬闊的廣場,在西域藍天的映照下,顯得格外寧靜和廣闊,即便是在8月——北方人認為炎熱酷暑的季節——嘉峪關也給人一種清涼的感覺。
在火車站前幾百米處,有一個花壇,鮮艷的花朵兒顯示著她們的艷麗和風姿。花壇中間卻是一個360°旋轉的噴水器,這使我們非常不解,因為在西部這個戈壁荒地水資源是很匱乏的。
淡淡地和司機師傅聊了幾句,我們便坐上了出租車。嘉峪關市的出租車和北方的基本一樣,只是這是個旅游城市,火車站附近的出租車都是拉游客去景點的,所以是依去的景點數量來定價格的。司機師傅很健談,跟我們介紹了嘉峪關市的幾處景點,比如有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等等。他的用意我們很明白就是希望我們把這幾個地方都去上。但是由于時間關系,我們選擇去這個盼望已久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車在路上急速的行駛著……
來到嘉峪關城下才知道,還要走一段路程才能到達關內。我和友人沿著甬路前進,卻發現了別樣的景致,一個大大的湖呈現在我們面前。
據說這個湖在古代作用有二:既可以美化環境,又可以在戰爭中接水滅火。可惜今日之湖已非昔日,缺少了霸氣,像人丟了魂魄似的。湖面已經干涸大半,只有片片荷葉在這個炎熱的夏季苦苦掙扎,友人隨口吐出了幾個字:荒涼落寞。此景此情讓我想起了北京的圓明園,同是遭遇戰爭的洗禮,不同的是北京的圓明園更多的是人文氣息,而眼前的“未名湖”卻更多的是歷史氣息。站在圓明園里看到斷柱殘瓦,給人的是中國屈辱的一段歷史,是外國列強的無恥丑態,是發人深思的感覺,一種很局限狹小,鎖定歷史空間的想象;而眼前的湖映著遠方的嘉峪關給人的是那種空曠,穿越時空的感覺,幾代的歷史滄桑,幾代的風云變幻。
沿著湖邊的石子路我們來到嘉峪關城墻下,和友人們合影以作紀念。嘉峪關的城墻就在身后,足有好幾人高,平均厚度也有半米多,這時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嘉峪關的雄壯。城墻由石頭砌成,緊緊環繞著城內重地,在城墻的四周都有箭樓把守,正城墻上有將軍的三層關樓,這種磅礴氣勢無所不摧。在戰道旁邊立有一塊“天下雄關”的石碑,后面刻著各代“游擊“的姓氏(游擊為古代一種官職,是當時嘉峪關的最高指揮官)。可以想象出當時騎馬入城、官兵出入的情景,那種緊張的氣息在腦中游蕩。順著嘉峪關城內的道路前進,人多了起來,導游們在不斷地和他們講述嘉峪關內的美麗傳說。據說在初建嘉峪關時有一個很有名的工匠,當時為了不讓宦官們從這個建筑上欺壓老百姓的錢財,就跟皇上匯報說可以計算出精確的磚瓦數,這樣就可以是一個精確的金額數,以免當地官員從中獲利。并發誓如果多一塊磚瓦,就讓皇上拿掉自己的腦袋。通過精心的計算,得出了建設嘉峪關需要的磚瓦數,但是運送磚瓦的當地官員對他耿耿于懷,就多加了一塊磚。在嘉峪關建成竣工的時候,所有的磚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多出了一塊磚,稱為“最后一磚”。這時全城的工匠異口同聲地說這塊磚是需要放在嘉峪關的城門之上的,這樣可以保住嘉峪關的堅不可摧。官員無奈,只好跟上面皇上說嘉峪關按照原來的設計竣工。我們按照導游所指的方向看到了那塊磚,“最后一磚”<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body></html></p> </body></html>
關鍵字: 嘉峪關 圓明園 敦煌 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