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寺
會寧寺座落在大通縣景陽鄉土關村,俗稱“土官寺。解放前全稱“會寧寺土宮莊,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寺內原建有大佛殿、東西配殿、南過廳、山門、伙房、寺門及高7米厚2米多的城堡式圍墻,總面積約2500平方米。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后,對河湟地區的少數民族與全國各邊疆民族一樣實行土司制度,遍設衛所,給歸附的元朝舊臣及土著民族首領分別“封以官位,授以爵號,讓其“撫其部眾,謹守法度,以安疆心。
同時“因其土俗,尊崇佛教,提倡修建寺院,以圖導化民眾,安定民心。會寧寺所在地,原為西寧州同知(土官)李南哥的轄地,明洪武五年(1372)改為西寧衛,委李南哥任該衛指揮使。后仍在其轄區之內。明永樂六年(1408),李南哥之子李英承襲父職,直至宣德六年(1431),長達24年之久。其間在洪熙元年(1425),安定、曲先二部眾殺容朝廷派往西藏使臣喬來喜、鄧誠一行,朝廷即令李英率西寧等衛及十三番族部落的士兵,平息騷亂,為念及李英“敬恭朝命、益殫智謀,掃平戰亂,遂提升李英為右軍都督府都督。宣德二年(1427),宣宗皇帝又下制書,褒嘉李英“事我皇祖、皇考,屢著勤誠。
暨膚篡承大統,益克盡心盡職,嘗效勞于征戰,亦強力于撫綏,時進李英為“榮祿大夫柱國會寧伯爵位,自此,李英名聲大振,煊赫一時。當時他籍其聲威,因其土俗、倡導當地信民修建此寺,并以“會寧伯爵名,作為該寺寺名。具體建寺年代約在宣德年間,距今有560多年建寺后,從李英土司的封地內劃部分土地和百姓歸寺管轄,實行政教合一制,納糧當差,自成系統,不屬土司、縣府管轄之范圍。到明末清初,土族地區的十三部落因修建郭隆寺(佑寧寺)有功,西藏宗教勢力在該地區設立世襲土觀昂鎖一職,專管寺院事務,會寧寺歸劃什八洞溝夏哇爾昂鎖管轄,該寺的轄地土觀莊和普洞溝莊亦歸夏哇爾昂鎖統一管轄,征糧派差。
什八洞溝昂鎖共傳九位,其中最后一位即出自土觀莊,在什八洞溝只有八座昂鎖墳墓,有一位因犯法而無墓葬。民國20年(1931)“改土歸流后,取消昂鎖統治,政教分離,會寧寺只留少量香糧地,其收入用來維持正常開支,遇有大的開支,則由村民攤派供應。“百姓歸縣,糧歸倉,會寧寺土觀莊和會寧寺普洞溝則。
關鍵字: 土關村 土官寺 大通縣 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