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藏寺
扎藏寺始建于東漢末年,距今已有1775年歷史,為安多十六寺之一。
唐代貞觀年間,文成公主進藏途中路過日月山時,該寺的僧人聚眾去迎接文成公主,并請文成公主到寺院留宿作客。虔誠信佛的公主聽說附近有一座佛寺,很是高興,于是將隨身攜帶的一串珊瑚念珠和金戒指、金釵等贈給寺院,留作紀念。從此以后,扎藏寺名聲大震,四方僧人,八方信徒,紛紛來此頂禮膜拜,集會講經,香火大為興盛。到了宋代,青海東部成為西夏屬地,青海湖周圍被蒙古族所占,扎藏寺遂成青海蒙古族的佛寺。
蒙古人還在莫爾吉河對面的山頭上修了一座頗為壯觀的靜房,名叫“塔燕靜房。明崇禎十年,蒙古王顧始汗從新疆進軍青海,繼而進兵西藏,消滅了在青藏地區信仰道教的各派勢力,并在蒙藏族中大力弘揚黃教。顧始汗還將塔燕靜房與扎藏寺合并為一,統稱為“扎藏克噶旦群卜楞,從些,扎藏寺成了青海蒙古族信奉黃教的首寺。
清康熙三十六年,扎藏寺又成了清朝政府聯絡青海蒙藏頭領的中心。當時,清政府和青海蒙古各王公在扎藏寺設有公署和辦事機構,因此,扎藏寺又成了政教合一的官府機構,從而使得扎藏寺規模日趨宏大,聲名遠播四方。至清朝末年,扎藏寺內除經堂、佛殿、僧舍數百間以外,還有富麗堂皇的官邸、衙門等,可謂鼎盛一時,繁華至極。扎藏寺之所以備受歷代高僧和官府的青睞,是因為它有著重要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扎藏寺地處要沖,自古以來就是通往青海湖北岸的交通要道。早年間,這一帶的山川到處是樹木,遍地是灌叢,環境十分優美,景色異常迷人。
特別是盛夏季節,這里翠綠的山林美麗至極。只見茂密的松樹猶如一把把撐天的巨傘昂然挺立,重重疊疊的樺林間,盛開著無數野花,紅、黃、藍、白、紫,鮮艷奪目、五彩繽紛的花朵,招引得蜂飛蝶舞,鳥鳴鶯唱。而山林之下,百泉噴涌,溪水潺潺,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因此,過去曾有人作詩贊道:“一峰高過千山頂,二龍戲珠天地間;翠林紅霞映紅日,香爐桑煙遙相照、“南檐納日冬天暖,北戶迎風夏日涼;“山色千尋常聳綠,石泉萬斛自奔流。足見其環境之幽,風景之美。
扎藏寺作為青海蒙古族的重寺,有過興盛,也有過衰敗。特別是明清以來,幾代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對它十分推崇,曾多次親臨寺院講經朝拜,廣發布施。封建王朝和封建王公對它也很重視,不斷捐資贈款,大加擴建,致使該寺聲望驟增,規模日漸宏大。最鼎盛時曾有殿堂百座,廟宇千間,僧舍成片。其中,最為輝煌的是位于寺院正中的大殿和依山傍水而建的大小經堂。其建筑設計巧妙,布局合理,建筑精良,裝飾華麗。寺內珍寶繁富,文物眾多,典籍廣博,為周圍寺院所不及。
到了清雍正二年,青海蒙古族首領羅卜藏丹津以丹噶爾和扎藏寺為據點,起兵反抗清廷。清政府委派大將年羹堯率兵鎮壓,羅卜藏丹津抵抗不過,最后騎一單峰駝由湟源逃往新疆。扎藏寺因此遭到兵燹,大部分建筑被焚毀。原先繁華興旺的寺院立即變得冷落蕭條起來。清乾隆八年,清政府派大臣復查西北各寺院時乾隆帝得知扎藏寺被劫毀,便下令重新恢復該寺,并親筆御賜“佛光普照的匾額贈給該寺。
可是,到了清同治年間,河湟一帶的回族發動反清起義,結果使扎藏寺受到毀滅性的破壞。當時,除該寺的大廟外,其余大小經堂全部被燒毀,寺內保存的珍貴文物及歷史典籍等全部化為灰燼。至清光緒年間,扎藏寺才得以重建,但規模遠沒有過去那么宏大壯觀。人們只在大廟院內新修了3間小經堂,寺院附近又修了貝勒、柯柯、貝子等7個王府。即正門前為大經堂,兩側是耳樓,經堂后面則是玲瓏剔透的小寺。
關鍵字: 封建王朝 建筑設計 清政府 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