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蒙古族的祭祀風俗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后,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并表示謝意。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也叫“腦包”或“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堆成的石堆,極個別有土堆。
錫市敖包有:額爾德尼、白音查干、胡日不泰、哈瑪爾寶力格、喇嘛海哈沙圖、奧爾格勒、瑪尼圖寶力格。珠勒格圖塔黑雅其、巴音寶力格塔黑雅其、巴潤海日罕、德格吉胡、楚古拉干敖包等。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起指路,辨別方向和行政區劃的作用。
敖包:在錫林郭勒大草原各地都有。各地敖包的形式大體一樣。即在園壇之上堆積石頭為臺,臺基上面分成大、中、小三層,重疊作圓錐體,周圍涂上白土,高者達十余丈,形似烽火臺,遠望又如尖塔。
敖包的數目,各地不等,有的是單一的敖包,有的是“敖包群”即七個敖包并列,中間大的為主體,兩旁各陪襯三個小的敖包。也有一個大敖包居中,東、南、西、北各陪襯三個小敖包成為十三個敖包群。
祭敖包的時間,多在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六、七、八月間。這是草原上最美好的季節。祭祀時,敖包插上樹枝,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旗上寫經文,祭禮儀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就是把自己喂養的牛、馬、羊宰殺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這種祭法由來已久,現在各另地方還有。相傳游牧時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賜,因此,祀天、地諸神時,就要宰殺牲畜來報答。
酒祭:就是把鮮奶、奶油,一滴一滴灑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這種祭神的風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稱作“酒注禮”,至今有的地方還能看到。據說它的意思是說,神不僅要吃肉,也要飲酒喝奶子的。
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燒一大堆干樹枝或一大堆牛、馬、羊糞。祭祀時,各戶都走近火邊,念著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瑪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燒,燒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認為火最潔凈,用火可以驅逐一切邪惡。
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貴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過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時,也有這種禮祭,現在已經沒有人用玉祭敖包了。但是還可以看到一些替代的禮儀,有個別地區用硬幣、炒米、奶食品等放在敖包石堆下面。祭祀時,還在石堆上面的柳枝中央豎起一根裝飾著代替珠寶的桿子。
不論哪種祭法,都要請一些喇嘛來焚香點火。誦經念咒。官民也一起圍著敖包,從左向右走三圈,祈神降福。禮儀結束后,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參加祭祀的人,開懷暢飲。其間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機會相見。登高游玩,相互追逐,訴說衷腸。電影、小說中”敖包相會”就是描寫這種情景的。祭敖包往往要連續好幾天。
關鍵字: 民風民俗 蒙古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