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蒙古族的草原生活方式
鄂爾多斯蒙古族與鼻煙壺
鼻煙壺是蒙古族愛不釋手的一種器物。客人走進蒙古包,殷勤的主人就會熱情的向客人遞鼻煙 壺,以表示敬意和友好。客人 接到鼻煙壺,應放到鼻下聞一聞,然后如禮以答。這樣做能使雙方的 感情得到及時交流,很快消除彼此間的生疏冷漠之感。遞鼻 煙壺時,還有一些講究,同輩見面要用 右手遞壺,并互相交換;長輩與晚輩相見,長輩只欠一下身子用右手遞給對主即可,晚輩 則需跪下 用雙手把鼻煙壺接到手中。蒙古族視鼻煙壺為珍寶,常作為收藏品妥善保存。其珍貴之處在于制作鼻 煙壺的原料選用的 是金、銀、銅、琥珀,瑪瑙、翡翠等。鼻煙壺上的圖案有的在外面,有的在里邊 (內畫),圖案均絢麗多彩、意境高雅、氣韻生 動、渾厚質樸、神形兼備、氣魄宏大,其刻劃的畫 面有飛龍奔馬、千鳥百獸、摔跤射箭、山水風景等。 鄂爾多斯蒙古族與哈達.
蒙古族視哈達為吉祥物,迎來送往、拜見尊長、覲見佛像、婚喪喜慶都要獻哈達。獻哈達是一種 對客人最普通又最尊貴的禮 節。向客人、長輩獻哈達時,要把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對平輩或 下屬,則要求用雙手系在對方的脖頸上。獻贈哈達的長 短,要依接受哈達人的社會地位來決定。哈達 一般是白色,因為白色象征純潔、吉利,也有藍色和黃色的。哈達的質料,有的是 生絲織品,有的是 棉紗織品。
鄂爾多斯蒙古族與火
談到火,便使我們想到蒙古人昔日的生活方式:嚴寒的冬季,蒙古人三三倆倆結伴狩獵,他們喜悅地把獵獲物放到林間空地 上或草原上,很快弄來樹枝、樹葉,攏一堆火,把獵獲物烤得半生不熟,一邊美滋滋地吃著,一邊取暖驅寒,火顯得多么重要啊! 人間萬物的循環運轉,處處離不開火。蒙古人視火為生命,以火當財富。火還是溝通人們心靈、增進民族之間友誼的橋梁。 噴香的奶茶,名目繁多的民族食品……
哪樣離開了火也是不行的。高天寒流,只要有了火,就能驅寒取暖,振奮人們的精神。 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往往受交通條件的限制,他們是燒不到煤炭的。于是,他們便就地取材,把畜糞和檸條、沙篙等灌木 枝葉當作燃料。蒙古包前堆放著似山如塔的牛糞、馬糞和羊糞,或者橫七豎八地壘垛著沙篙、檸條、白刺、梭梭枯死的枝干,猶 如一幅幅優美的風俗畫,點綴在千里草原上。
曬干后的畜糞,易燃、火苗旺,沒有異味。用羊糞當作燃料,互不粘連。沙區生長的灌木,有油性、堅硬,火勁大,耐燒。 顯然,就是在十冬臘月,寒冰凝霜的季節里游人到蒙古包住宿,也會感到溫暖如春。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雖然有的牧民已用電或太陽能為他們的生活服務,但他們對火的崇拜仍不減當年,年年歲歲都有敬火、 祭火的習慣。臘月二十三日(小年)祭火最講究、最隆重。夜幕降臨,參加祭火的男主人和男孩,穿著整潔的衣服,一同來到燃 燒著的火盆前,點燃一柱香,先繞行蒙古包一周,再從左、右繞火盆祭三匝,把香插在火盆內,祭火便開始了。這時火盆旁邊的 小桌子上,已擺著很多供品:哈達、酒、炒米、紅棗、酥油、磚茶、羊肉等。一直到大年初一以前,他們還要往火盆里投祭品。 并吟誦祭辭,其大意是:“祈求火神恩賜:孝順的兒子、賢惠的媳婦、溫順的姑娘、善良的女婿……,福來!福來!福來!” 全家人并要吃用清水煮的肉和用肉湯煮的餃子。
鄂爾多斯蒙古族與白色
蒙古族崇尚白色,他們認為白色象征著純潔、吉祥。因而把陰歷的頭一個月,稱之為“白月”。逢遇喜事,他們總喜歡穿白 色蒙古袍;吃“白食”(奶食的蒙語稱呼):既有用潔白的奶汁制做的食品,像白油、奶酪等,又有用羊油炸的果子。白色在蒙 古族的禮儀中,顯得十分莊重:迎接尊貴的客人,首先必獻上一條雪白的哈達,隨后遞給客人的是一種潔白的精制奶食。親人遠 行,惜別貴客,他們還要拋灑乳汁祈求平安。住的是雪白的蒙古包,鋪的是雪白的氈子,藍天白云下放牧的是白色的羊群。“從 文學作品和蒙古口語來考察。白色也成為蒙古語中用從正面肯定事物性質的標志”。例如蒙古語中的“大福大德”、“崇高的工 作”、“純潔的心靈”、“正大光明的事”、無邪的思想”等語匯中均有白色一語做詞根,以象征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真實、正 直和美好。白色還代表一帆風順,他們稱善良的人為“心靈潔白”的人,并用“白”來祝福民族的健康與興旺。
鄂爾多斯蒙古族與馬
當在電視屏幕上看到萬馬奔騰、駿馬飛奔、群馬馳騁時,無疑,就會聯想到“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自蒙古族作為游牧民 族出現以后,便與馬結下了不解之緣。馬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和生產中的得力助手,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因此,一個好的馴馬 手,是眾所敬仰的英雄,牧民只要有了好馬比什么都重要。
鄂爾多斯歷史悠久,自然也是馬的故鄉。如果有機會到綠茸茸的草原上瞧一瞧,一群一群的駿馬,像團團移動的彩云貼地而奔,棗紅、絳紫、雪青、虎黃、斑玉、海栗各色馬匹,有的昂首蒼空,嘯嘯歡鳴;有養精蓄銳,在湖邊覓食青草;有的狂奔亂跑。人們不僅看到了馬的駿美,更領略到了馬背上的民族咤叱風云的雄風。蒙古民族生活在這樣沸騰的生活中,怎不叫贊美與歌唱!馬勇敢、柔順、善解人意。接受人對它的駕馭,從不欺侮弱小的動物;合群,熱愛集體生活。由于蒙古人年年歲歲同馬在一 起,才鍛煉出蒙古民族這種粗獷豪放的性格,敦厚質樸的感情,機敏果敢的氣質。蒙古人喜愛馬,在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對馬的無尚崇敬:蒙古包前矗立的兩根旗桿——“瑪尼宏”旗桿與 旗桿之間拴著一根羊毛細繩,繩子上系著藍色、黃色、綠色、白色、紅色五面小旗。藍色小旗象征純潔無暇的藍天,黃色小旗象 征地肥草茂的土地,綠色小旗象征鮮花競放的草原,白色小旗象征財源滾滾的畜群,紅色小旗象征生活幸福國泰民安。各色小旗 上都繪著九匹昂首嘶鳴、揚蹄奔騰的駿馬,駿馬與駿馬之間的空白處,還用蒙、藏兩種文字寫著:“希望之馬奔騰飛躍,愿我們 的民族繁榮吉祥。”蒙古包門的上方,繪著一匹奔馳的寶馬,騰空飛馳,用來表示他們對幸福的向往。此外,他們穿的坎肩叫馬 褂,穿的靴子叫馬靴,拉的樂器叫馬頭琴,喝的佳釀叫馬奶灑。放牧、出門遠行,參加“那達幕”,他們都要挑選精良的馬匹乘 騎。而且,鞍具、籠頭都有一定的講究,金銀雕花鞍、景泰藍鞍、鯊魚皮鞍價格上等,質量最好。串拴在一起的五色布和攀胸鈴 在籠頭上戴著。大批文人學士紛紛編故事、寫贊詞、唱贊歌,為馬歌功頌德。
關鍵字: 民風民俗 草原 鄂爾多斯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