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之旅連載八塔爾寺
day 6 西寧 塔爾寺
第一站塔爾寺
早7點40開往西寧的火車準時出發,10點50到達西寧。下了車立即到汽車站購買去青海湖的長途車票,告之最早一班是下午5點。為了盡快到達青海湖,我找到接待散客的旅行社,等待拼車。到中午1點多,終于湊夠了人數。行程安排是:塔爾寺,青海湖環湖(含鳥島、日月山、原子彈基地等),往返共兩天,包車費每人200元。
成交后立即出發,第一站:塔爾寺。
#formatimgid_1#
塔爾寺位于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南面的蓮花山中,距省會西寧市25公里。它與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倫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稱為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是格魯派僧人和信教群眾的宗教活動中心之一。
#formatimgid_3#
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降生地。宗喀巴成名后,有許多有關他靈跡的傳說。據說在他誕生后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白旃檀樹。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宗喀巴母親按兒子來信所示,在信徒們幫助下,以這株旃檀樹和宗喀巴所寄獅子吼佛像為胎藏,砌石建塔,這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筑。后來,該塔一再改建易名,成為現在大金瓦殿中的大銀塔,是全寺的主供神物,漢語塔爾寺即由此塔得名。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禪師仁欽宗哲堅贊于塔旁建一靜房,聚僧坐禪。17年后,再建彌勒佛殿一座,塔爾寺初具規模,取藏名“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佛身像彌勒洲寺”。
#formatimgid_5#
#formatimgid_6#
#formatimgid_7#
400多年來,塔爾寺逐步發展成一座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古建筑群,全寺占地600余畝,僧舍房層9300多間,殿堂52座,僧人最多時達3600余人。全寺四山環繞,殿宇宏偉,佛像莊嚴,梵塔棋布。其中,大金瓦殿和大經堂為全寺主體建筑。大金瓦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建筑面積456平方米,上下三層,飛檐四出,各抱形勢,歇山式金頂,覆以鎦金銅瓦,墻面用琉璃瓦砌成,圖案精美,殿內紀念宗喀巴的大銀塔,譽為“世界一莊嚴”,殿堂正門上方懸有清代乾隆皇帝親題的“梵教法幢”匾額。大經堂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遭火焚后重修,總面積為2750平方米,經堂內長柱18根,短柱90根,皆用特制地毯包裹,地上鋪設地氈坐墊,可供3000僧人集體誦經,正西方供有無數佛像、藏文經典,設有達賴、班禪以及寺院法臺座,柱間滿掛各種堆繡的卷軸畫。 此外,該寺的酥油花、壁畫(唐卡)、堆繡。被譽為藝術“三絕”,譽滿藏區。
#formatimgid_9#
#formatimgid_10#
#formatimgid_11#
#formatimgid_12#
塔爾寺最明顯的標志是八個白塔,下午的陽光把它們映照得分外明亮。拍完照后隨意跟著個旅行團往里走,后來發現倘不跟團很難游遍無序分布的寺,漏掉幾個根本無從發現。另外關于塔爾寺的歷史及傳說甚多,無人講解亦是一大缺憾。跟團最大的好處是能“逃票”,這也是我的意外發現。進大門沒找到售票處,就糊里糊涂跟著團走,為的是“蹭”著聽個講解。等參觀完了才發現趕情人家都買了票,80元一張。想了半天才明白,之所僥幸“逃票”是因為把寺門的喇嘛并不一一查票。
#formatimgid_13#
#formatimgid_14#
#formatimgid_15#
#formatimgid_16#
令我百思不解的是塔爾寺不僅寺內不準拍照,寺外拍也受到嚴格限制。常常在舉起相機的瞬間聽到有人大吼:禁止拍照,頗煞風景。
#formatimgid_18#
#formatimgid_19#
#formatimgid_20#
#formatimgid_21#
在這里我目睹了大銀塔和與之相連的菩提樹,觀賞了“三絕”:酥油花、壁畫和堆繡,也算是不虛此行。遺憾的是無法將“三絕”呈獻給各位。
#formatimgid_23#
在塔爾寺停留了
關鍵字: 塔爾寺 格魯派 青海 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