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陵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陜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禮泉縣城東北20多公里處。陵園周長60多公里,總面積2萬余公頃,陪葬墓180余座,被譽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從唐貞觀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的二十九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昭陵于貞觀10年(636)開始營建,至貞觀23年李世民安葬于此,共營建了13年。昭陵由唐代著名畫家、工藝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設計,工程浩繁、建筑輝煌。昭陵共有160座陪葬墓,墓區總面積達30萬畝,比當時的長安城幾乎大一倍。從碑志看,陪葬墓主都是初唐時的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墓群主要分布在九峻山陵寢東、西、南三面,呈扇形排開。陪葬墓中,以魏征墓、徐懋功墓較為有名。
昭陵依九峻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后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關于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 今因九峻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里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岳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
關鍵字: 月牙形 琉璃瓦 花崗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