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北臺
鎮北臺位于榆林城北三公里處,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江澤民主席親臨此臺,一覽塞上風情。鎮北臺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7),屬于明長城防御體系的觀察所之一,是西北地區長城要塞。臺呈正方形,分四層疊起,總高30余米,臺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 東西各64米,底層高10.7米,拾級而上達底層上面,此層四邊距二層臺基12米,四周相通,十分寬敞,過去這層屋宇環列,為當年守臺將士的營房,現房基、柱礎猶存。第二層臺高11.4米,方臺上周長130米,方臺四邊向中心各延伸5米為三層臺基。二層臺南一開洞門,可由內甬道通至三層。洞門題額“向明 二字為建臺時涂宗浚所書。第三層高4.2米,方臺上周長88米,四邊向中心延伸3米為四層臺基。第四層高4米,方臺上周長為66米,四層頂中部,原建有磚木結構方形望哨棚座,清末哨棚坍塌。鎮北臺各層均表磚包砌,各層臺上邊均砌磚垛口,高約2米,并砌有望口,現苔痕班駁,顯得格外古樸巍峨壯觀。
鎮北臺東側有同期所建的“款貢城,周長668米,占地約2公頃,為蒙漢官方敬獻貢物、贈送禮品、洽談貿易的城池。城池險要,與鎮北臺構成了完整的榆林長城建筑體系。臺西南800米處,有明代易馬城遺劃,面積約6.5公頃,是蒙漢民間自由貿易的城池,也是蒙漢民族和睦相處的歷史見證。當游人登上那苔蘚斑斑的古塞臺,一番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一幅幅歷史畫面依稀浮現在人們的眼前:當年邊塞高臺、孤城、羌笛、笳聲,漠漠風沙,飄飄寒云、南去飛雁hellip;hellip;全然是幅不勝悲放蒼涼、烽火刀兵的古代邊塞景觀。然而當民族和睦相處,蒙漢互市又是這樣一種情景;當年在那雄臺高聳,軍卒肅立,旌旗招展,刀戟林立的肅穆場面下,“易馬城紅山市蒙漢互市期,“萬騎輻輳,蒙古牧民趕著牛、羊、駝、馬和馱著各皮毛.各地漢族商人攜帶大量布匹、綢緞、鹽茶、煙酒從四面八方也來到紅山市。這里牛羊成群,帳包鱗次,駝叫馬嘶,人聲鼎沸,一派蒙漢貿易熱鬧景象。對此,清初文人楊蘊在《鎮北臺春望》中寫道:關門直向大荒開, 日日牛羊作市來,萬里春風殘雪后,游人指點赫連臺。如今人們站在鎮北臺頂端,舉目四眺,數十里景物盡收眼簾,一覽無余。東南望去:那片片林網農田,縱橫渠道,楊柳成行,以及那歷盡滄桑的榆林古城風貌、波光粼粼的榆溪河流和那西沙樓房林立的新型現代化城市hellip;hellip;
關鍵字: 人聲鼎沸 歷盡滄桑 和睦相處 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