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公祠
杜公祠位于長安縣韋曲鎮東的少陵塬畔,距西安市12千米。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公祠是個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山門是仿唐代的磚木結構,深3米,高6.7米,寬4.3米;院內有五個水泥砌的大花壇,祠院內有三間享殿,殿內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
杜甫: 字子美,祖籍陜西長安人,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生于河南鞏縣,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12年)冬天卒于湘江水上的小船里。杜甫在陜西居住了十三四年,在長安城南住了10年,可以說長安是杜甫的第二故鄉。一生在政治上失意和生活上的貧困,促使他深入體察人民的疾苦。杜甫一生共寫了1400多篇詩,大部分是現實主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兵車行、麗人行等,他與唐代另一位大詩人李白,享有很高的名望,被后人稱為“詩圣。
杜甫在安史之亂前后,生活的主要地區在長安,曾攜家帶眷居住杜曲一帶,從事勞動生產和吟詠詩詞,取號quot;少陵野老quot;、quot;杜陵布衣quot;等。人們為了紀念杜甫,就在他居住過的地方立祠。據《關中兩朝文鈔》載:長安的杜公祠,是明嘉靖五年(1526年)創建,位于韋曲和杜曲之間的牛頭寺南。后面為少陵原,祠下為樊川。該寺在明、清曾幾度修葺,后又重新修建。1960年成立杜甫紀念館。
杜公祠內最珍貴的文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0年)杜甫寫的《俯太中嚴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這是現存唯一的杜甫唯一墨跡。展室墻壁上有《唐書--杜甫傳》、《杜甫年譜》、“杜甫足跡圖、“杜氏世系表、“杜甫在長安行跡圖等。
關鍵字: 安史之亂 少陵原 杜公祠 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