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絕倫的民俗工藝藍田玉雕
藍田玉雕
藍田縣位于關中平原東南部的秦嶺北麓,屬西安市郊縣。全縣總面積2008平方公里,人口63萬。早在周安王23年開始置縣,因縣出美玉,以《周禮》“玉之美者為藍”而命名藍田縣。
藍田是人類始祖的發祥地之一,是馳名中外的“藍田猿人”的故鄉,自然礦產資源豐富。縣境內已發現的礦藏有38種,探明儲量的有20余種,其中藍田玉蘊藏量達1000萬立方米,可供開采100萬立方米。
藍田玉雕
藍田玉俗稱“菜玉”,質地堅硬,色彩斑瀾,光澤溫潤,紋理細密,素有中華四大名玉之美稱。藍田玉雕工藝源遠流長,享譽國內外,早在舊石器時代就被先民們開發利用。春秋戰國時期,藍田玉雕隨著百家爭嗚,文化的高速發展,玉器與玉的宗教禮制色彩有機結合起來。在制作技巧上也有長足的進步,鏤孔技術愈益高超。藍田出土的有戰國時的玉圭七件,以及秦始皇時代命李斯篆文制成的“傳國玉璽”。其造型優美,璽文用花鳥魚蛟鶴鱔等動物圖象陰刻其上,生動逼真,刀法嫻熟,特別是選用翠綠色的藍田玉作為璽印原料,更體現了秦以水運得國之特色。
藍田玉雕
秦漢時期,藍田玉器從史前的古樸稚拙發展到雄渾豪放,藍田出土的長公主墓的銅鏤玉衣,李后鄉新莊出土的玉琀以及漢武帝茂陵的大玉鋪首,漢武帝賜于耄耋老道的九鳥杖,還有咸陽出土的“漢白玉馬”,渭南發現的玉牛,都充分顯示了藍田玉雕工藝自由奔放,蓬勃發展的道路,采用高浮雕圓雕手法明顯增多,普遍使用鏤孔花紋和表面細刻線紋的浮雕手法和素面玉器表面拋光技術,工藝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藍田玉雕
隋唐時期隨著政治上的統一和經濟繁榮,藍田玉雕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藍田玉不僅是地方向朝廷的貢品,而且采玉到加工的整個過程,形成了一條龍式的生產工藝。唐代藍田玉種繁多,涉及到各個領域。最主要的有宮庭妃嬪、貴婦的裝飾品玉步搖和達官顯貴用藍田玉制作的顯示等級威嚴的玉帶。還有用藍田玉制作的樂器,楊太真傳記“太真(即楊貴妃)善擊磬,上(唐玄宗)令用藍田綠玉制成一磬備極工巧”。此時的藍玉制品,均以精巧見長,唐代工匠大量吸收當時繪畫、雕塑藝術之精華,制造出一批與漢玉風格迥異但又獨具特色的玉器制品。唐代藍玉制品在制作中采用一種假凸實凹的表現手法。采用入刀較寬的斜陰線刻劃,給人以淺浮雕的藝術效果,這種玉雕與漢代玉雕那種細若游絲的陰線刻大相徑庭,為后代發達的浮雕、立雕技法奠定了基礎。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藍田玉雕
明后期及清代和民國時期,藍田玉源重現,引來石匠和玉工后裔,重新將視點集中在藍田縣境內玉川、紅門寺等地,成為玉器的開采和加工之鄉。但多為一家一戶作坊式的加工,品種單一規模不大。此時中國的玉雕工藝發展已達到了最高峰,玉質之美、品種之多、雕琢之精、應用之廣都達到空前程度,作為一種文化,作為一種工藝技術,在相互滲透,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中,對藍田玉雕工藝走向成熟,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解放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藍田玉雕生產如雨后春筍,生機勃勃,玉雕工藝和品種造型有了很大提高。玉雕類不僅有了巨雕,而且有了微雕,連環雕等,巨者數噸,高達2—4米。小者如指,巧奪天工。成熟的玉雕產品不僅造型逼真,構思奇巧,喜怒皆俱,而且和玉材的自然色彩合為一體,使生物造型動靜絕妙,神韻俱生,成為文化藝術珍品。2004年2月藍田被陜西省政府命名為“玉雕之鄉”,2004年4月國家質監總局已通過對藍田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04年9月藍田縣又成功舉辦了“中國?西安藍田美食美玉節”,進一步擴大影響,其產品已經走向國外,遠銷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藍田玉雕工藝是一項專門的技術,它是將璞玉經過制作者按照量材施藝的原則進行巧妙的構思設計,再進行雕琢,最后加工成為精美工藝品的過程,整個工藝流程可概括為審料——設計——雕刻——拋光——裝璜5個主要環節,按其產品的用途及制作可分為首飾制作、圓珠制作、玉擺件制作、玉器皿制作、玉盆景制作、玉器鑲嵌等6大工藝,產品涉及玉雕屏風、人物山水、花卉鳥獸、文物仿制、生活用品、軟件系列1000余種。
精美的藍田玉雕茶具
藍田玉雕工藝源遠流長,早在舊石器時期先民們就開始佩帶打制的藍田玉,境內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器就有先民磨制的玉璧玉戈等。春秋戰國時期藍田玉被不斷加工制成玉禮器,秦統一六國后,得藍田水蒼玉,制作為“傳國玉璽”,秦始皇命李斯篆文,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并刻蟲、魚、蛟、鱔、鶴等水族物于其上,寓示秦以水運得國。后玉璽一直作為皇權的象征,在中國封建時期,流傳千余載。漢代,藍田玉作為宮廷寵物,被大量使用,漢高祖用藍田玉加工為鳩杖,賜于德高望重的耄耋老臣,并用藍田玉加工成其墓道的大玉鋪首。藍田縣泄湖鎮薛家河村出土的長公主墓,就是用藍田玉磨制而成的銅鏤玉衣,原李后鄉新莊村出土的有玉琀等,都為藍田玉早期加工作了很好地印證。唐代,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鼎盛時期,藍田玉的加工利用亦達到鼎盛,藍田玉作為地方向朝廷貢品而被大量開采。《楊貴妃外傳》載:“太真善擊罄,上令用藍田綠玉制成一罄,備極工巧”。王公權貴用藍田玉裝飾冠冕、朝服、釵環首飾和刀劍鞘柄。而用途最廣的當推玉帶和玉步搖。《新唐書?車服》中記載了玉被大量使用制作玉帶,而且在使用中顯示出嚴格的等級尊嚴和權威威儀。藍田作為畿內之地,唐代宮廷對藍田玉的采掘達到了登峰造極。這些在詩人李賀的《老夫采玉歌》和韋應物的《采玉行》中都作了詳細的記敘。因而藍田玉山(今王順山)成為唐代采用的官礦,圍繞著采玉,藍田大量的玉雕工匠隨著而產生。詩人錢起的《白石枕》一詩,將藍田玉皎然如霜、蒼翠若碧水的形態躍然紙上
關鍵字: 民俗工藝 藍田縣 藍田玉 藍田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