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娛樂方式演變的陜北二人臺
二人臺
二人臺是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及山西、陜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戲曲劇種,俗稱“雙玩意兒”,又稱“二人班”。因為其劇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臺。各地的二人臺,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以內蒙古呼和浩特為界,分為東西兩路,建國前不久才統稱二人臺。
二人臺
關于二人臺的形成時間和地點,有兩種說法:一說清光緒年間(1875-1908)于內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帶,在蒙漢民歌和曲藝絲弦坐腔的基礎上,吸收民間社火中的漢族舞蹈,創造了一丑一旦,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說它是由清朝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曲藝打坐腔結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動作,發展而成。之后,由山西逃荒的難民傳到內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進一步成長起來。
二人臺
二人臺最初只是農民在勞動余暇自我娛樂的一種化裝表演形式。清末民初,內蒙古土默特地區開始出現了職業班社,一般每班五至七人,劇目逐漸豐富,表演日益提高,開始由表演唱向代言體民間小戲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在內蒙古與河北張家口地區交界的商都等地也出現了東路二人臺的職業班社,有的班子多達十幾人。
二人臺
初步有了行當之分,除凈、末角外,又發展了其他行當。表演方式已突破了“抹帽戲”形式,由多人飾演不同角色同臺演出。同時有少數劇目還加進了武打。音樂、唱腔也有所創新。過去多是專曲專用,一曲到底。后來則根據劇情,配以多種曲調。
二人臺
有的唱腔向板腔體式發展。東路二人臺在建國前沒有女演員,西路二人臺,則早在職業班社出現前,就有土默特在旗老藝人榮雙羊和他的兒媳計子玉,岳石匠的女兒梅女子以及丁喜才夫婦同臺演出過。直至1946年,計子玉收女徒班玉蓮,才成為二人臺第一代職業女藝人。
二人臺
建國后,二人臺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先后在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的河曲、陽高、大同,河北的張北、沽源、尚義、康保以及陜西的榆林、府谷等建立了二人臺專業演出團體和培養二人臺演員藝術學校。僅內蒙古西部就有專業劇團五個,以演二人臺小戲為主的烏蘭牧騎二十六個,此外各地還有許多業余劇團。
二人臺
元代,鄂爾多斯高原歸陜西行省管轄。明代,鄂爾多斯高原為韃靼部。清代,襲明制,惟其南部歸榆林府神木縣管轄,及至民國初年。后又隸屬于今之寧夏回族自治區。及至1954年蒙綏合并,始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
二人臺
與陜西省接壤的準格爾、烏審旗,同為二人臺、打坐腔盛行之地。準格爾、烏審、鄂托克旗的漢族農民,多為陜西榆林地區神木、府谷和寧夏鹽池等地的移民。同樣,他們把陜北民歌、陜北秧歌帶到塞外,同晉籍移民一樣,共同喜愛著打坐腔和打玩藝兒。作為陜西省榆林府領地時,該地的坐腔還被稱為榆林小曲。20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于陜蒙交界的府谷麻地溝丁家班,即是唱榆林小曲的玩藝兒班子,其傳人丁喜才也以唱榆林小曲而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執教。但這個榆林小曲實為玩藝兒小調,非榆林城內的榆林小曲兒。同理,1951年之前,陜北大地上,沒有“二人臺”這個叫法。
二人臺
二人臺是走西口的陜北人在塞外沿習打玩藝兒后,復帶回陜北繼而傳播開來。至于最具代表性與說服力的麻地溝農民丁四成組成的“丁家班兒”,同樣是流浪藝人“挖莜面”的草臺班兒。還是那句話,如果麻地溝的光景過得好,他們決不會走口外謀生,也不至于遠足塞外“跳圪塄”、住大伙房賣藝。沒有聽說地主、老財走西口的,縱然北出塞外,也是去做生意或買地放墾當“二地主”(如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李長慶村的創始人李長慶)。而外出經商的晉陜人,則又多喜歡晉劇(山西梆子)不喜歡打玩藝兒。因為玩藝兒是窮人的藝術,是下里巴人;“大戲”似乎才是陽春白雪,是登大雅之堂的藝術。
二人臺
這也是在民國之前塞外史志資料中多有“大戲”而無或很少“打玩藝兒”記載的原因之一。再說丁家班的藝術史基本上是在塞外譜寫的。而且,有趣的是,丁家班在塞外賺了錢后,于民國36年(1947年,回到麻地溝蓋起新房,丁班主還花20塊現大洋為他的兒子丁喜才從黃甫鎮娶了媳婦。又,1957年由中國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陜北榆林小曲》一書中寫道:大約六七十年前,經過一位薩拉齊蒙古族老藝人老雙羊,同幾位漢族藝人合作創造了一種簡單的化妝演唱形式……這就是二人臺。如此種種,概而論之,陜西榆林與山西河曲一樣,走西口帶走的是民歌,回關南帶來的是打玩藝兒———二人臺。
關鍵字: 二人臺 娛樂 戲曲 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