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拉西扯聊西安
說起西安,人們腦海里閃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秦始皇兵馬俑。其實,兵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而已,真正的秦始皇陵尚未發掘。當地政府數次向國務院申請發掘均未批準,原因是文物在地下放置了兩千年,已經處于穩定狀態,由于現在的保護技術尚不完備,一旦發掘出來可能反而導致損毀,與其毀壞倒不如先放在地下,等以后技術條件達到了再發掘。也的確如此,看過兵馬俑的人都以為兵馬俑本來就是灰頭灰臉的泥土顏色,其實謬矣,兵馬俑本來是彩陶,一旦出土由于空氣氧化作用,顏色很快就脫落了,這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西安的歷史有3000年,古稱長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地方,曾有十三個王朝在這里建都。從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到中國歷史上最強大、最輝煌的漢唐時代,這里都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很多地方為發展旅游,硬是牽強附會地把當地的一些景點與古代名人聯系起來,在西安根本不需要,隨處都有名人的遺跡和掌故,信手拈來。
五月的西安已經挺熱,白天陽光一照,氣溫輕易地就竄到了三十多度,走在外面,太陽照得人刺眼,摸下衣服都是火燙的。等太陽一落山,氣溫卻很快回落,晚上還不到二十度,早上醒來的時候甚至覺著有點涼意。太陽一露臉,看著白花花的窗外,不由得心生畏懼。這里是大陸干旱氣候,濕度很低,整日覺著嗓子發干,要注意補充水分。溫度高,濕度低,剛洗的牛孜褲半天竟然就干透了,要是在南方,恐怕得兩天吧!
說到西安的小吃,人們比較熟悉是中國漢堡包——肉夾饃。所謂肉夾饃,其實是“肉夾于饃”的縮寫。饃呢就是烤的餅,但這餅很講究火候,外脆內軟,雪白里帶焦黃,外形美觀。現在也有了素的肉夾饃,夾的不是肉而是蔬菜。而人們最熟悉還是涼皮,分為面皮和米皮兩種,當地人喜愛至極。有些人外地出差回來第一件事不是馬上回家,而是到附近找家餐館吃碗涼皮,看看,幾天沒吃就想成這樣子了!當然,人們熟悉的還有羊肉泡饃,不過其他地方的人一般似乎并不太喜歡,看著一大碗掰碎的餅和羊肉湯混在一起,濃郁的羊肉味兒撲面而來,難免面面相覷,不知究竟美味在哪里。其實,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任何美食都是和當地的氣候、地理、民風民俗聯系在一起的。數九寒天里,大雪紛飛,瑟瑟發抖、饑腸轆轆的你,如果捧著這么一大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泡饃,再剝幾粒糖蒜,一股腦吃下去,立刻渾身出汗,精神百倍,那時候即使端上鮑魚、龍蝦你都沒興趣!
到西安旅游,人們通常去的地方有兵馬俑、華清池、大雁塔(慈恩寺)以及明代城墻等,遠一點的有華山、乾陵、昭陵、法門寺等,這些都是游人比較多的地方,經常人滿為患,外國游客也非常多,尤其是日本團更是一個接著一個。
南郊小寨附近有座大興善寺很值得一去,一般很少有旅游團來,多是當地的信眾,以中老年婦女居多。人少,很清凈。別小看這座寺廟,名頭大得很呢,是佛教密宗的祖庭,建于隋代,歷史相當悠久,在佛教界大大地有名氣,一般游客不太熟,往往忽略。其實,佛教八宗之中的六宗的祖庭都在西安及附近地區,文化淵源之深厚可見一斑。
東郊的半坡遺址也值得一看,看看五六千年前咱們祖先究竟是如何生活的,到這里尋古訪悠在我看來比擁擠在人群中參觀著名的兵馬俑還有意思。如果對文物、收藏、古董感興趣,可以到歷史博物館走走,外觀很漂亮,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和日本建筑有點相似,也難怪,日本人就是在唐朝大量引進中國文化從而形成了日本文化,不僅是文字、建筑,就是日本所謂的和服,也不過是從唐代中國服裝改造而來。怪不得西安的日本游客特別多,人家是尋根來了!
喜歡書法的朋友一定要到碑林博物館看看,這里是中國書法的圣地!顏真卿、歐陽洵、柳公權、懷素、張旭、王羲之等書法圣祖的原版碑刻均存放在這里,件件都是稀世珍寶!其他歷代名人的書法作品更是多不勝數,要是在其他地方,可能還會被供奉起來當寶貝伺候著,但在這里,也只是些普通玩意兒,在書法圣祖面前,誰還敢班門弄斧?
到西安前,最好先讀一遍中國通史,有點歷史背景知識,這樣更能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以下圖片來自網絡)
大興善寺
半坡遺址
西安碑林
樓觀臺[老子(李耳)寫《道德經》的地方]
華山美景
華山云海
關鍵字: 兵馬俑 博物館 秦始皇陵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