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風流--西安大唐芙蓉園游記之六
下午3時,我們已經游完唐集市、唐詩峽、紫云樓、芳林苑、彩霞長廊、望春閣等名勝景觀,沿途一步一景、美不勝收的風光令我們感嘆不已,游興倍增。
從望春閣西出仕女館南行百余米,穿過岸邊一行垂柳,一組漢白玉群雕立即展現在我們面前。那是一群盛唐時代的麗人,三五成群結伴前來駐足于曲江美景,她們或欣喜踏青,或輕歌曼舞,或騎馬游春,或浣衣戲水,個個都是滿目含春、神采飛揚,充分展現出唐代女性崇尚自由、開放時尚、追求愛情的真實風貌以及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壯麗景象。雕塑一律白色,女人盡皆豐滿。豐滿并不等同于肥碩,增之一分則太胖,減之一分又顯瘦,恰到好處。
縱觀一部唐史,三位女性在我心中備受崇敬:敢立無字碑的則天皇帝武媚娘,風流絕代身死馬嵬的楊太真,才情橫溢外柔內剛的上官婉兒。關于她們如何美麗的記載,我沒有在史書上尋找過,但想來個個都應該是色藝雙絕,傾國傾城,沉魚落雁。宋代詞人卻有對楊玉環的描述——環肥燕瘦。如此推斷楊玉環應該是比較豐滿,如《泰坦尼克號》中的主人公一樣。
這能理解。據說漢代女子以瘦為美: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趙飛燕素有“掌上美人”之譽,身材小巧,玲瓏剔透,深得寵愛。而唐代女性卻以豐滿、豐腴、豐潤為美,太真之肥的說法該是古已有之。
此情此景讓我的思緒又飛回剛游歷過的唐詩峽群雕叢中。這里西接唐集市,北望紫云樓,南依茱萸臺,是一條長120余米的唐詩文化大峽谷。山勢奇峻的摩崖之上鐫刻著百余首精選唐詩,無一不出自當代書畫名家之手,間雜期間的大唐榜書、中國印、瓦當圖案、人物雕塑等多種文化形式的補白,一下子將人的情緒帶入一種人文與自然交融、超然物外的精神體驗當中,五臟六腑皆為蕩氣回腸的唐詩意境震懾,精美絕倫的詩詞篇章幻化成一股股豐盈甘潤的瓊漿玉液滲入血液精髓,讓人熱血噴張詩情迸發。的確,有什么樣的感覺能代替如此令人神思飛揚的精神盛宴呢?世間所謂的幸福和享受也許莫過于此吧?
雖然是人工造就的峽谷,卻巧奪天工。兩邊是十數米高的土紅石頭,參差羅列又渾然一體。石頭上面,依其形態雕刻成眾多文學人物的雕像:神情抑郁的詩圣杜甫,纏綿悱惻的玄宗玉環,豐姿綽約的女皇媚娘,神色各異,情態不一。兩邊峽壁上,除雕塑外,精選的《春江花月夜》等幾十首唐詩,由專家書寫篆刻于摩崖,輔之以相關的大唐榜書、中國印、瓦當圖等多種文化形式補白,華彩紛呈,百卉競妍,結合奇峻山勢,與雕刻相映成輝。內心不禁為之震撼:這就是我夢里曾多次想象多次交流的大唐文豪們么?詩人的聲音在耳邊回響,容貌在腦際蕩漾。那一個個,一首首,分明是大唐氣勢在激情放歌。
要把長達近300年的唐詩在一個峽谷中酣暢展現,顯然只能是杯水車薪。就算是縱橫千畝的芙蓉園,唐詩峽也僅僅只是滄海之一粟。也許是為了彌補這個不足吧:建設者匠心獨具地在園區其它位置設置了許多個小雕塑,講述某些詩人的人生片段。比如李白“鐵杵磨成繡花針” 的故事、元縝和白居易深情厚誼的故事。
唐代瑰麗的文化不僅表現在詩歌上,還有宗教。唐文化包容兼收,釋道儒三教并存,卻以禮佛者居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茱萸臺下來,與唐詩峽并行的,就有好幾處表現佛教文化的雕塑,及至到了最底,是一個大約50平方米的千手觀音壁雕,一襲雪白,雍容優雅,很是大氣。
緊接著,我們又游歷了杏園和陸羽茶社。陳子昂棄琴的景觀讓我領略到了唐代新科進士侍才自傲的風范,進而對唐代大氣的文化氛圍心馳神往。陸羽茶社的竹子堪稱絕美一景。薄霧輕飄,竹影輕搖,軒窗品茗,豈不是人間仙境?
關鍵字: 芙蓉園 西安 陸羽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