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石俱在的永恒藝術——大足石刻之寶頂(組圖2)
千手千眼觀音。千手表示法力無邊,能拯救眾生于危難;千眼表示智慧無窮,能普觀世界明察秋毫。據說這是世間唯一的真正的千手觀音石雕像,堪稱天下一絕。其他地方的千手觀音通常是象征性的表示多手多眼,一般都是只有幾只、十幾只或幾十只手,而這尊觀音像則有1007只手,像孔雀開屏般分布在88平方米的崖石上。更為令人嘆服的是,這些手千資百態,無一雷同,而且手握法物各異。
釋迦涅盤圣跡圖,俗稱大足臥佛或寶頂臥佛,是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一尊造像。臥佛全長31米,頭北腳南,右側而臥,兩眼似開似閉,似睡非睡,面容平jingan祥。據有關資料,安岳臥佛溝、北京臥佛寺、敦煌千佛洞、甘肅麥積山、合川千佛巖等處都有臥佛,但都是全身像,唯有寶頂山這尊臥佛半身隱入石巖之中,引導人們的想象力從有限直至無限。
臥佛面前有釋迦18弟子,或內向、或外向、或相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眾弟子面容安詳,默默依附在釋加側前。雕像皆半身,猶如在空中相伴釋加升天一般。
自己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甚至從來沒有在任何一座廟宇或寺院中屈過膝、燒過香,但站在這樣的場景前,甚至直到后來每當看到硬盤上這些圖片,都會有一種肅穆感、祥和感——在浩瀚無窮充滿未知的大自然面前,人們不管通過什么方式,哪怕是一鞠膜拜,一聲佛號,只要能夠求得一絲心靈的寧靜和安慰,都是應該理解的,應該得到充分尊重的。
(二)
百善孝為先——人之初,人們就開始接受以孝為基礎的倫理道德觀念,盡管不時有人對“孝”的本質、過分強調孝道的副作用等提出質疑,但作為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的最基礎最根本最核心的東西,“孝”一直是各大思想體系情愿或不情愿高舉的旗幟而加以大力維護和宣揚。大足石刻中關于孝道的雕刻作品更是占了突出的地位和相當大的數量。
這是父母恩重難報經雕刻群。釋迦牟尼一生講經說法49年,《父母恩重難報經》是他講述的佛經之一(當然也有人質疑是偽經),其內容詳細記述了母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哺育撫養所經歷的千般辛苦,教育人們深刻認識父母大恩難報,從而樹立竭力圖報的觀念。
佛教認為生命是一個必然過程,源自佛祖所賜。這尊雕刻下面有文字注記為投佛祈求嗣息圖,夫妻二人手中拿的是什么器具沒有搞清楚。
按照父母恩重難報經,父母有十大恩。第一大恩是懷胎守護恩——阿娘懷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擔;飲食不下,如長病人。
第二大恩是臨產受苦恩。若是孝順之子,則擎拳合掌安詳出生,不傷母體,母無所苦。如果是迕逆之子問題就大了,出生時破損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母親痛苦不堪,彷佛萬刃攢心。極其有意思的是,一些婦科產科研究人士從這幅石刻中推導出了古代存在立式分娩方式,而且十分科學,符合自然規律。
第三大恩是生子忘憂恩。生已聞兒健,歡喜倍加常,喜定悲還至,痛苦徹心腸。
第四、第五大恩是咽苦吐甘恩和回干就濕恩。愛重情難忍,恩深復倍悲,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母愿身投濕,將兒移就干,但令孩兒穩,慈母不求安。
第六、第七大恩是哺乳養育恩和洗濯不凈恩。雕刻中這小免崽子那么大了還要母親哺乳,真正是既混帳又沒出息。
第八、第九、第十大恩是遠行憶念恩、深加體恤恩和究竟憐愍恩。圖中描述的是第八大恩,兒子長成了要出門遠行。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殷切送行,叮嚀再三。
兒大當婚,女大當嫁,這組雕刻好象是反映了父母長輩為兒女議婚論嫁的情景。
既然父母恩重難報,為人子者就應該知恩圖報。釋迦專門講述過一部論述如何知恩圖報的經,名字叫大方便佛報恩經。下面是寶頂山石刻里的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圖。
關鍵字: 倫理道德 大足石刻 寶頂山 永恒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