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廣場
天府廣場歷史變遷,公元前347年,相當于中原的戰國時期,蜀國開明王九世遷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廣場以北的五擔山一帶。較為罕見是,蜀王沒有采用當時西周營國制度對正南北中軸線的要求,而因地制宜、依勢傍路地采用了一條北偏東約30度的軸線來定位建城。至此,這條偏心的中軸線,以及沿這條軸線在后來的秦大城、唐羅城中發展出的方格路網結構,一直沿襲至明初,總共近一千七百多年不曾改變。
公元前311年,秦滅蜀后,秦惠文王派大夫張儀仿咸陽城,在緊鄰蜀王城的南邊和西邊分筑“大城和“少城。“少城因其中移民多為商賈和手工業者而成為城市商貿活動頻繁的經濟中心;“大城則為政治、軍事機關和秦移民住地。從此,成都城在其后的兩千三百多年中,雖屢有興廢修葺,但其城市位置一直沒有更移。今天的“天府廣場,即處在當時秦“大城中心略偏西之處。
漢代的成都曾在“大城外出現過幾個不同功能的小城 ,但其中心城市仍基本延續了秦“大城和“少城 的格局。 公元876年,唐朝,四川節度使高駢以“秦大城為中心,呈同心圓狀向“秦大城外擴出一圈新城,為“唐羅城。原內部城市“秦大城被改建為“子城 。
公元908年,王建割據四川稱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次年,王建改“子城為皇城,改其中“蜀王府為宮殿。公元925年,“前蜀為后唐滅。兩年后,成都尹孟知祥在“唐羅城外再次加建“羊馬城。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后蜀)。至此,成都已形成一個單中心、多重城池相套的格局,“蜀王府雖歷經戰火,多次興廢,都始終維持在城市的正中心位置未變。
關鍵字: 停車場 古建筑 天府廣場 建筑群 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