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廣場
公元1371年,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為“蜀王,將漢唐、前后蜀遺留下來的“子城全部拆毀,在舊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過去歷代成都城主軸偏心的布局,首次確立正南北的中軸線,從而形成類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軸線東西相對稱的龐大建筑群。雖為王府,它卻儼然有皇宮的巍峨氣派,故老百姓稱之為“皇城。其前面的牌樓、拱橋和一大塊空地,則被稱為“皇城壩。“皇城 和“皇城壩的位置,便在今天的“天府廣場北端和展覽館一帶。
公元1644年,張獻忠攻陷成都,曾以“蜀王府為宮,兩年后撤離時縱火焚城,“蜀王府再次毀于一旦。 公元1655年,清政府將“蜀王府的舊址改成了“貢院,成為全四川省考試舉人之地,最大規模時可讓13,900多人同時進考,成為“巴蜀文膽之所在。貢院中主體建筑為“明遠樓和“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軸線建造在“蜀王府宮殿舊址上。東西兩邊則為鱗次櫛比的考棚。
此后的民國時期,“貢院雖先后被用作軍政府、學校和其他民政辦事機構,其建筑群基本上被妥善保留,而成都老百姓仍習慣稱之為“皇城。 而進入五十年代以后,在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和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中,“皇城與“皇城壩遭受了巨大破壞,直至消亡。
1951年,“皇城的城門洞以南被拓開了70米寬的人民南路。“皇城從此開始進入危境。五十年中后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在“大躍進的狂飆推動下,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如成都百貨大樓)、城市道路以及政治廣場的修建開始破壞“皇城和周邊民居的布局。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皇城徹底走向消亡。1968年,僅存的明代“蜀王府城墻及城內明、清兩代的古建筑群被大部分拆毀。1969年,“皇城遭受到了最致命的一擊:皇城門樓、“明遠樓、“致公堂等最后的古建筑被拆除。1970年,“皇城的護城河“金河、“御河被填平用以修筑地下防空工事。而在老皇城原址上修筑的,則是存留至今,布局狀若“忠字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展覽館和巨型毛主席塑像。1997年,在擴建中心廣場的政令下,廣場兩側的民居被迅速拆除。未經任何公開說明,施工單位將廣場內部近百株茂密的梧桐樹砍光,而不進行移植。廣場西側歷經“十年浩劫而幸存下來的清代“皇城清真寺此次終于難逃劫數,被夷為平地。這使得成都在其城市“建設史中再次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該寺建于清初,但其中很多建筑構件實為明代遺物。整個建筑群坐西向東,占地5132平方米,采用了中國傳統寺廟園林布局。“寺前設照壁,形成小廣場。進大門,迎面為“開天古教牌坊,沿中軸依次為“邦克樓和“禮拜殿,兩側以廂房和走廊圍成院落。中心建筑“禮拜殿為單檐硬山式磚木結構,小青瓦屋面hellip;hellip;該寺建筑群雖為清初風格,但裝修卻嚴遵伊斯蘭教規,不用動物飛禽,僅以植物和伊斯蘭經文占綴。(圖19-22)“皇城清真寺是四川省最大的清真寺,在東南亞影響頗大,也是伊斯蘭教會公認的全國24個大清真寺之一,與成都著名的道觀“青羊宮一樣同屬市級文物保護古建筑。這樣一棟中心廣場邊僅存的文物建筑,在民間的抗議力量和長官意志之間相持了一年左右后,最終還是被無情地拆除。而后,在面向“天府廣場的基地邊線向西退后幾十米處新修了一幢四層高,表面覆蓋有穆斯林建筑拱券、中式大屋頂和挑檐等各種混雜符號的混凝土“仿古建筑以示補償。
關鍵字: 停車場 古建筑 天府廣場 建筑群 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