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恐龍博物館
展覽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著重介紹與恐龍相關的基礎知識、如生物進化、化石、地質年代、恐龍的演化與分類等等。
第二部分
主要介紹大山鋪的各類恐龍化石。它們陳列在高大寬敞的裝架廳里,這里有幾副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其中“天府峨嵋龍是該廳最引人注目的龐然大物。它的頭被細長的頸支的老高,離地面約10米,全身長約20米,軀體粗大,尾巴很長,四腳著地,昂首挺立。大廳里除了“天府峨嵋龍之外,還是一具兇猛的能食“天府峨嵋龍的“建設氣龍的骨架,但它全身長僅四五米。其他還有進步性與原始性相兼地蜥腳類恐龍-李氏蜀龍,身軀細小,兩足行走的鳥腳類恐龍-多齒鹽都龍,早期的比較原始的劍龍-太白華陽龍,空中飛翔的龍和遨游水中的兇猛肉食性蛇頸龍等等。
第三部分
是恐龍埋葬遺址。這里向人們展現了大面積的發掘現場。左圖就是“天府峨嵋龍[點擊放大]看看博物館對它的介紹1979年在自貢大仙鋪發現恐龍群窟,經過整理,共有200多個恐龍個體,其中較完整的骨架18具,如此眾多的恐龍共處一窟,頓時引起世界的關注,之后又陸續發掘出大批珍貴的恐龍化石,成為一個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至今自貢已有70余處發掘出恐龍化石。 據地質考察,這里曾是恐龍的“極樂世界。侏羅紀時期,自貢這一帶是開闊的濱湖地帶,氣候炎熱,水草豐茂,是恐龍理想的生活場所,而大山鋪又是風平浪靜的砂質淺灘,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從遠處搬運來的恐龍尸骸,都被淺灘上的泥沙掩埋起來。尸骸地堆積與泥沙的掩埋交替進行了很長時期,以后再經過一兩億年漫長歲月的積壓,終于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含化石的砂巖層。
關鍵字: 動物群 博物館 古脊椎 恐龍化石 自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