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通清明會
元通場的清明會,從每年清明前一日起,會期長達十日左右,最長達二十天,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清明前半月,就著手搭戲臺,臺左社茶棚,臺右置地臺子(供老幼婦孺觀戲)。離臺半里搭神棚(供城隍菩薩看戲做行官),神棚左右各搭鐘鼓臺和樂臺。清明前一天,川戲班放“五猖”,兇鬼前面逃,神兵后面追,從戲臺開始,經長壽橋,過永利橋,半邊街,沿全場,過匯江橋、紅瓦店,回到河壩戲臺下。清明日(正期),城隍出駕,兩乘八人大轎抬著城隍夫婦的行身,前導執事牌、大棍,四隊開道鑼,接著是四五條龍燈(民國十三年(1924)出的匯江老龍,長達一百零八節,據說一年增一節)。兩撥獅燈,隨著是“屏抬會”、“陰差會”、“身燈會”,繼之是背香囊,捧香盤的信男善女。最后,是佛門子弟壓殿,全長約五里,人海人山,呼前擁后,清明河壩熱鬧如沸。各類副業攤點,各種小食飯店,諸般雜耍玩意,應有盡有,目不暇接。會期結束的前一日,譚家巷的東嶽菩薩要“回娘家”(相傳東嶽是元通城隍的女婿),陪同城隍到化錢山償孤。事畢,回駕城隍廟(即長壽寺)。清明會極富神話色彩,竟管進了封建迷信的妖神內容。但也起到了物資交流,促進經濟繁榮的作用。建國后,剔除封建糟粕,每年屆時舉辦物資交流大會,以農用春耕物資為主,受到民眾歡迎,規模日益龐大。
關鍵字: 元通場 歷史 清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