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噶皮央石窟
我們當即請她帶路,驅車前往東嘎。在距離村子不遠處的一座“u字形的山崖上,分布著一字排開的十多座大小不等的洞窟。登上山去,果然在其中的三座洞窟(后來分別編號為東嘎第一、二、三號窟)內發現了保存得十分完好的壁畫。其后,在與東嘎相距約2公里的皮央,也發現了多座殘存有壁畫的石窟。
這個重大的發現,揭開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極為寶貴的畫卷,為石窟寺藝術在西藏高原的傳播與發展歷史,為古格王國歷史的研究,都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東嘎、皮央石窟群,是西藏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一處佛教石窟遺址,據初步觀察分析,石窟的類型包括供佛禮拜的禮佛窟、修行起居的僧房窟、堆放雜物的倉庫窟以及安置高僧骨殖的靈塔窟等。其中,禮佛窟中殘存著大量繪制精美的壁畫,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容。
東嘎、皮央石窟壁畫大致上劃分為10類主要的題材,即:佛像、菩薩像、各類女尊像、高僧與祖師像、護法神與力士像、供養人像、佛傳故事、說法圖與禮佛圖、密教曼荼羅、各種裝飾性圖案紋樣。
作為考古學者,最吸引我們注意的,是壁畫中供養人的形象。供養人即出資開鑿石窟以宣揚佛法,同時也為自己留記功德的人物。由于他們是俗人,都身穿當時的俗裝,所以當畫師們將他們的畫像畫在壁畫中時,也就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幅當時活生生的人物“寫真。東嘎與皮央的石窟中,都在窟內門道兩側或者窟壁的下方不太顯眼的位置上,以“說法禮佛圖的形式畫出供養人,通常是高僧正在說法,供養人在聽法禮佛,面向高僧側身而坐,表情莊重而虔誠。如在東嘎第1地點第1、2號窟、皮央第79、351號窟中,都可見到這樣的場面。
這些供養人身穿的服裝,有非常明顯的特點,無論男女,都穿著一種帶有三角形大翻領,袖長過手,衣領及衣邊、袖邊上鑲有寬邊或者有圖案的長袍,男子頭上常戴一頂寬沿帽,或扎頭巾,而女子則多梳發辮,分為數股盤繞在頭頂,上面再佩以頭飾。這些衣飾華貴的人物,應當就是出資造窟的供養人。
關鍵字: 古格王國 札達縣 象泉河 阿里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