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噶皮央石窟
通過細致的比較研究,我們發現,這些供養人的服飾,與吐蕃時代的王室貴族服飾有著相似之處。如吐蕃占領敦煌時期開鑿的第158、159兩窟中,吐蕃贊普所著的長袍,便有這種三角形大翻領的式樣。敦煌8世紀初的絹畫中所繪吐蕃時期的人物像,也穿這樣的長袍。11世紀后藏芒朗(mangnang)寺中的吐蕃王子,以及與古格相鄰的拉達克境內早期的佛寺塔波(tobo)、阿契(alchi)壁畫中所繪的王族,也身著同樣的服裝,特點都是三角形大翻領。通過比較研究,我們認為東嘎皮央石窟中出現的供養人,當系古格的王系貴族。聯系文獻記載來看,這可能與古格分裂時期部分王族在東嘎的宗教活動有關。
石窟壁畫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多姿多彩、精彩紛呈的世界。在各類佛教題材中,除了表情莊嚴的各類佛像外,出現最多的是各種菩薩像。石窟中的菩薩像從名號上來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佛經中具體提出名號的菩薩,即等覺位的菩薩,系協助釋迦牟尼弘揚教化者,如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另一類則為各種供養菩薩,名號極為繁雜,如東嘎2號窟中藏文題記所記的菩薩名號,竟達數百種之多。菩薩的服飾特點基本上一致,束高姿髻,頭戴三花、五花寶冠,耳飾大環,佩項飾,或有纓珞,上體赤裸,佩有臂釧、手鐲等,結跏跌坐于蓮臺之上,雙手持物或結印,身后有頭光、背光環繞。菩薩像中的觀音菩薩多作立姿,如東嘎1號窟中所繪的十一面觀音像,體態豐腴,面容嬌美,婷婷玉立,神情動人。
此外,在造型藝術上最富于變化的,則是各類女尊(女神)像。石窟壁畫中所繪的女尊像,有不同的種類,一類為金剛女,如東嘎1號窟西壁上所繪的各種金剛女神像;一類為供養天女,包括供香天女、供花天女、散花天女、吟歌天女、善舞天女等;還有一類為各種度母、佛母。這幾類女神像造型生動變化豐富,是西部石窟壁畫中最為精美的部分,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她們的服飾特點基本上相似,通常都是頭戴花冠或寶冠,耳飾大環,佩帶有項飾、臂釧、手鐲、足鐲等飾物,肩披條帛,天衣飄飛,上體或全身赤裸,手結各式手印或持法器,在畫法上,畫匠們用富有彈性的線條勾勒其輪廓,用具有明暗變化的暈染法突出其豐滿的女性體態,塑造出一個個艷麗照人的“壁上美人。同印度、新疆、敦煌等地的佛教石窟藝術一樣,飛天是東嘎石窟壁畫中最為生動活潑的“小天使。
關鍵字: 古格王國 札達縣 象泉河 阿里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