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耶寺
二、宏偉的建筑群
桑那寺建筑規模宏大,殿塔林立,以金大殿(烏孜仁松拉康)為主體,組成一座龐大、完整的建筑群,總面積約25000余平方米。整個寺院的布局,是按佛教想象中的“世界的結構設計而成,一般認為是以古印度摩揭陀地方的歐丹達菩提寺(飛行寺)為藍本;也有人認為,桑耶寺的建筑形式與佛教密宗的“壇城(即曼陀羅)相似,是仿照密宗的曼陀羅建造的。位于全寺中心的“烏孜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須彌山;“烏孜大殿四方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兩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兩旁又建兩座小殿,象征日、月:主殿四角又建紅、綠、黑、自四塔,以鎮服一切兇神魔剎,防止天災人禍的發生;而且在塔周圍遍架金剛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堅不可摧,此外,還有一些其它建筑,為護法神殿、僧舍、經房、倉庫等。全部建筑又圍上一道橢圓形圍墻,象征鐵圍山,四面各開大門一座,東大門為正門。
“烏孜大殿
“烏孜大殿即“祖拉廉,是桑耶寺的中心主殿,“其地基高厚而大,所備之原材料靜致完好,如同螺碗盛滿瑪瑙一般。(見《賢者喜宴》)建筑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座西朝東,殿高三層,式樣別致,獨具風格。每層殿堂的空間很高,一般在5.56米之間,而且第二、三層均在殿堂前建有低于大殿的寬敞陽臺,這既使大殿內得到充足的光線,同時外觀也顯得更加壯麗大方。從遠外眺望,大殿似五層樓房,實際只有三層,這三層各屬不同的建筑風格。據有關文獻記載,“烏孜大殿的建筑吸取了西藏、內地和印度的構造風格。底層采用藏族建筑形式,中層采用漢族建筑形式,上層采用印度建筑形式。各層的壁畫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不同的法式進行繪畫和雕塑。這種藏、漢、印合壁的建筑格調,在建筑史上是非常罕見的,所以有人據此又稱桑耶寺為“三樣寺。
關鍵字: 佛教史 建筑群 曼陀羅 桑耶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