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
在西藏,昌都地區芒康縣的鹽井鄉是一個無論從文化上還是從地理物產上來講都非常獨特的神秘之地。
2002年,我有機會參與西藏昌都地區、四川省甘孜州和云南省迪慶州三地聯合組織的“茶馬古道考察隊,從云南的德欽去西藏芒康縣鹽井,一路沿著沉雄壯偉流著的瀾滄江前行,兩岸高山植被甚少,一片荒原氣象。路上多處塌方,我們頻頻下車往車道上添土墊石,費了不少勁,才來到了鹽井。
現在鹽井的正式名稱是“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它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端,位于橫斷山區瀾滄江東岸芒康縣和德欽縣之間,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東北與四川巴塘相鄰,南與云南德欽接壤,西與西藏左貢縣扎玉、碧土、門孔等相連,氣候相對炎熱,盛產青稞、大麥、玉米、小米等農作物,以及蘋果、梨子、石榴、核桃、西瓜等水果。
鹽井是西藏一個神奇的地方,歷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鹽井鹽田這道人文景觀現在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難怪同行的上海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專家王大悟先生向西藏昌都政府大力提議應該致力于將鹽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鹽井也是一個在西藏迄今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納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納西族的東巴教、藏族的藏傳佛教和19世紀傳入的天主教文化,和諧地共存在這個橫斷山的峽谷古鎮里。
“茶馬古道上的古老曬鹽業
鹽井山高谷深,沿江兩岸三疊紀紅色砂礫層出露有鹽泉,據資料介紹,其含鹽量高達30.7克/升。當地鹽民將泉口擴大,就地勢在泉口上層層修建高1.8~2米的方形平頂木棚,頂蓋10厘米厚的不透水紅粘土層,四周略高,用以曬鹽。將鹽泉水提至鹽田,經3~5天鹽水自然蒸發,析出鹽分,即為“藏巴鹽。
關鍵字: 瀾滄江 芒康縣 茶馬古道 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