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
鹽業是鹽井鄉的主要經濟來源,井口和鹽田全分布在境內瀾滄江兩岸。過去西藏政府稱鹽井為quot;察洛quot;,而地方上的藏族則稱quot;察卡洛quot;,納西人則稱quot;察卡quot;。不論是quot;察卡quot;或quot;察卡洛quot;,都是納西語的地名稱謂。quot;察quot;的意思是食鹽,quot;卡quot;或quot;卡洛quot;是quot;洞眼quot;的意思,翻成漢語即quot;鹽井quot;。
鹽井在納西族和藏族的歷史上,是個圍繞著鹽而產生許多戰事糾葛的神秘之地。相傳在吐蕃統治前和統治時期,鹽比金子還貴,因此爭奪鹽井的戰爭就很多。歷史上,著名的格薩爾史詩中的《姜嶺之戰》,就是描述姜國(納西)王與嶺國之王格薩爾之間因爭奪鹽池而發生的戰爭,當地人傳說,鹽井就是姜嶺兩國發生戰爭的地方。
到鹽井鄉最先看的首先是鹽井,我們一行一大早就到瀾滄江江邊去看鹽田。
當地的納西族女子用長圓形木桶從江邊的鹽井內將鹽水一桶桶背出,然后爬上來一一倒于一塊塊曬鹽田之中。一兩天后,井鹽便在峽谷暴烈的陽光和強風暴曬和吹拂下成為固體狀鹽。在2002年,從事鹽業的村民每人每天從這種鹽業上所能得到的平均收入為40元左右。
江邊曬鹽最好的天是當地人所稱的“桃花月,即農歷三月份百花盛開之時。這里產的鹽頭道鹽最好,也最白;二道鹽中有點土;三道鹽則是喂牲口的。鹽產量多年來變化不大,一般就是年產300萬斤左右,每公斤可賣到1.6元左右。下鹽井村共有64戶從事鹽業的專業戶。他們的鹽主要銷到西藏的左貢、芒康、察隅、以及云南的德欽、麗江、四川的巴塘、理塘等地。
關鍵字: 瀾滄江 芒康縣 茶馬古道 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