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獨特的西藏石刻藝術
瑪尼石刻
風格獨特的西藏石刻是藏族古代文化遺產的瑰寶,包括瑪尼石刻、摩崖造像和石窟三大類。
瑪尼石,泛指刻有瑪尼字樣或神佛形象的石塊,瑪尼是藏密經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簡稱。
瑪尼石堆源于苯教的靈石崇拜。幾乎在每條路上、河邊淺灘、神廟寺院、神山圣湖旁,都有這樣的瑪尼石堆,大的長達數百米,形成一座小山丘,小的只有幾片石刻組成。每日,人們手撥念珠,口頌真言繞瑪尼堆轉行,每轉一圈向石堆添一塊石頭。天長日久,瑪尼堆愈筑愈高。
隨著佛教在西藏的流傳,信仰與崇拜神佛形象的具體化,“靈石崇拜”逐漸轉化為佛教經咒和佛陀神祗偶像崇拜。人們開始在自然的石頭上雕刻佛、菩薩、本尊、護法神祗、高僧,還有永遠念不完的六字真言。這些充滿宗教意義的形象、符號,作為瑪尼石刻的表現內容隨處可見。瑪尼石刻的制作風格也以不同地域而分為線刻、減地陽刻、淺浮雕、浮雕等不同種類。
石窟有拉薩的查拉路莆、拉孜縣的拉孜、達孜縣的扎耶巴、日土縣的丁穹拉康、札達縣的皮央-東嘎、崗巴縣的乃甲卻木石、曲松縣的洛村、拉日石等窟群。
摩崖造像80余處,造像數量3萬余。其中吐蕃時期(唐代)的摩崖造像有拉薩的藥王山、帕崩喀,山南的扎央宗、仲貢崩、青布,日喀則香曲流域,昌都的仁達、扎果西等地,造像雄偉粗獷,具有印度、尼泊爾和中原風格;后弘期(宋、元時期)摩崖造像有拉薩的聶塘、哲蟲樸、曲桑等地,造像高貴優雅、氣勢雄渾;后弘時期(約為中期)是西藏摩崖造像的全盛時期,摩崖造像遍及全境,風格各異,具有濃厚的西藏藝術風格。芒康拉堆石雕群像,具唐代藝術風格,為研究藏漢文化交流與文成公主進藏路線提供了珍貴資料。
古藏文石刻有唐蕃會盟碑、楚普江蒲建寺碑、諧拉康定埃增盟誓碑、工布第穆薩摩崖石刻、墀松德贊墓碑、達扎路恭紀功碑、洛扎摩崖石刻、米林丹良墀松德贊碑、熱扎建寺碑等,是研究吐蕃時期政治、經濟和宗教文化的重要文獻。
關鍵字: 瑪尼石 石刻 藏族 西藏 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