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風俗的察瓦龍地區
察瓦龍鄉的美麗景色
察瓦龍鄉,位于西藏察隅縣的最東南端,藏語是“炎熱的峽谷” 的意思;東部與云南省德欽縣、南部與緬甸的北部和云南省貢山縣的丙中洛接壤,怒江由北向南貫穿整個察瓦龍轄區。這里景色優美,民族風俗奇特,雖然要經過中國最兇險的道路方能到達,但還是有不少人尋它而來。
察瓦龍的居主要有藏族,還有獨龍、怒、傈僳、納西等其他民族。
察瓦龍地區盛產玉米、青稞、小麥、蕎麥為主,只有扎那和門工兩地產水稻。察瓦龍的居民食品多為糌粑、面條、腌肉制品等,飲料也頗豐富,有酥油茶、茶水、青稞酒、水酒等。而釀制青稞酒則是藏族婦女的拿手好戲。
釀青稞酒的原料不只是青稞,還可用小麥、雞爪谷等農作物。釀酒前先將糧食洗凈、煮熟,晾上3個小時左右,將研磨成粉的酒均勻拌入,再置一容器中壓實,上面以松葉、蕨葉覆蓋密封。將此容器放入一溫度適宜的環境內發酵,幾天后酒香四溢,時間越長,酒味越濃,但要適可而止,當然有經驗的酒娘會知道什么是適當的時候。發酵成熟后,還要經過薰蒸-產生水氣-收集冷卻,等辛苦的勞動和復雜的過程,才能喝到青稞酒。
察瓦龍青年婦女喜著粉紅色、白色或各種花色的長袖綢衫和藏青色的氆氌長裙,腰系彩色橫條花紋的圍裙,老年婦女喜穿藏青色上衣和氆氌長裙。她們的發式也很別致,無論是年輕姑娘還是老年婦女,都將長發編成辮子內夾紅黃綠等什色毛線,并將編好的辮子盤于頭頂。參加勞動時則用毛巾將頭發裹住。
婦女自幼穿耳眼,用銀質耳環,耳環用翡翠、瑪瑙裝飾。頸項掛瑪瑙、玻璃珠串成的項鏈,長達胸部。足蹬羊皮和粗呢料縫制的半筒女靴。 男子喜著白襯衫、長褲,藏青色的氆氌長袍纏于腰中,或袒露右臂,頭戴氈帽。老年男子喜穿白色羊毛織成的大面襟,褲腳肥大,裹粗毛呢綁腿。足蹬牛皮半筒靴,也打赤腳。
若是節日,則男女盛裝,著全新藏裝,男子將垂著的右袖系于腰中,腰帶為寬大、長長的彩布。褲腰上另系一寬大的皮帶,上鑲有七八個皮口袋,顯得美觀大方,還掛著有銀質刀鞘的腰刀和銀鏈等飾物。
當地的民宅基本是木石結構,多為二層,也有三層或平房。墻為石頭砌成,梁柱為木質,樓層以木板隔開,屋頂用泥沙灰混合鋪蓋,是為平頂。樓下一層一般是畜舍、堆放柴禾和農具,樓上住人,分臥室和客廳。客廳開有一兩個窗戶,屋梁和門框上用白石灰粉畫著一連串的城垛圖案,表示吉祥。正面是個四方形神龕土臺,臺上放一銅鍋盛滿清水,象征財富,土臺兩側堆放炊具、酥油桶等物品,土臺前是火塘,窗戶前放張小桌、蒲墊,供人歇息。火塘正中置一大鐵三角架,其右側有一特制陶罐,內放炭火,上面可放置銅茶壺以保溫。富裕之家還有壁櫥,內分三四臺,每臺都有三四個抽屜。
察瓦龍藏胞有朝山拜佛和轉山敬神習俗,一般數年一次。朝山大都是富裕之家,前往中甸和大理朝拜雞足山,而轉山敬神,即使貧困之家也要做。
首先,轉山選擇羊年為佳。人們從當地出發,抵左貢縣扎浪村,到德欽,過怒江,達梅里雪山,再從扎恩渡怒江,達功多、扎娜,返回門工,轉山一周需一個月時間。轉山人懷著對神的無比虔誠,邊走邊誦經。人們說轉了山,人死后就不會下地獄,所以即使凍餓而死于雪山峽谷,也被認為是升入了天堂。
轉山主要是轉梅里雪山,當地人稱之為“卡格博”,這是神的名字。也轉其他山,如察瓦龍山上,堆有許多刻著藏文的石頭,說那是卡博格的女兒,每年都有藏族婦女前往燒香拜佛,卻忌諱男子。
此地的羅賽節同于漢族春節,是察瓦龍藏族之佳節,一般從藏歷初一到初十,屆時家家殺豬宰雞。三十那天早晨、中午,要請喇嘛來誦經,此間家長必須手拿一上系哈達的竹竿,全家人相跟于后,手捧盛有糌粑的篾盒圍繞自家屋子轉一周。人們邊走邊將糌粑撒在各房間的四周,表示吉祥,也祈求來年五谷豐登。除夕夜,男子要向天空鳴槍以示慶祝,主婦煮好豬頭肉和粥供于神龕上。初一拂曉,男子朝天放槍,婦女則去汲水,以示勤勞。早晨,全家團聚喝酥油茶、吃油條;中午整個家族聚餐;下午則開始訪親拜友,互祝佳節。夜幕降臨,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跳鍋莊,場子中間燒起篝火,人們手牽手圍火而舞。在弦子的伴奏下,人們邊唱邊舞,歌聲粗獷有力,舞姿熱烈奔放,直跳到人們盡興,直跳到星星也乏了。初五日祭石神,舉行賽馬會。
初十后,人們又進入正常的生活軌道。
關鍵字: 丙中洛 云南省 德欽縣 怒江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