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探幽訪文廟--遼寧葫蘆島興城
尋古探幽訪文廟 至圣先師孔子創建了儒家學說,受萬眾敬仰。因此,各地建有許多供奉孔子的寺廟,稱文廟,亦稱孔廟。 最大的莫過于山東曲阜的孔廟,與孔府、孔林齊名,統稱為“三孔”。其它地方的孔廟一般的都建在歷史上有名的地方,今年十一到興城,沒想到的是在這個遼西的小鎮上,竟也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孔廟。既是對探訪歷史的偏好,也是對孔子的尊敬,驅使我饒有興趣的到此一游。其實,興城別看是一個小地方,卻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最遠可上溯到秦漢以前,興城之名源于遼代,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為防御女真族襲擾,筑城池一座,就是這座保存了570多年的古城。有如此輝煌歷史的興城,建有文廟就不足為怪了。文廟位于古城的東南隅,與古城同齡。我們到達時,已經是接近中午。文廟前有一個不大的廣場,周邊的建筑都是紅墻碧瓦,充分顯示了古城的特點。我們從角門進入,里面豁然開朗,四方形的院落,南面有照壁,北面是欞星門。欞星門為三間三樓式、多房斗拱的木結構牌坊。中間懸掛一塊藍底金字的匾額,上書“欞星門”三個筆力雄勁的大字,文廟的特色躍然而出。二進院中間一座孔子塑像,前面的香爐里香煙繚繞。至圣先師儀態端莊,拱手而立,面向南方,仿佛是在接受儒家弟子的頂禮膜拜,又像是在迎接遠方朝圣者的到來。東西兩側的廂房里正在舉辦“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展”,通過一些圖片、史料、模型、蠟像等比較詳細的介紹了科舉制度的興衰。有反映科舉等級的資料,有反映科舉考試過程、批卷程序的資料,由文、武頭榜狀元的試卷。更為叫絕的是還有考場作弊用的小草和馬甲,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小字。看來考場作弊不是現代人的專利,也是有歷史的,只不過是古時候沒現在的手段先進罷了。再往里走,進入第三進院,便是孔廟最大的建筑大成殿。大成殿上高懸“萬世之表”舉行牌匾,據說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珍品。殿內供奉孔子神位,兩側配殿供奉先賢79位,先儒63位。每逢孔子誕辰,這里是舉行祭祀的地方。出大成殿,進旁邊的側院,高墻上鑲嵌著幾十塊黑色大理石刻成的“孔子圣跡圖”,用連環畫的形式介紹了孔子的生平,畫面簡潔生動,線條流暢,據說是從山東曲阜運來的。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出身于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曾從事“儒”(貴族喪事贊禮者)的職業,中年時開辦私學。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后率弟子周游列國,經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紀錄。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孔圣人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也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一大部分人。孔子生前著書立說,奔波勞頓一生,恐怕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他死后會受到如此禮遇和封禪,也絕不能想到“尊孔”與“貶孔”相持了兩千年。站在這座充滿古典氣息的文廟里,我思緒萬千,縱觀中國的歷史,儒學一直同中國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盡管其中也存在一些封建禮教的糟粕,但儒家所倡導的刻苦奮進、崇尚氣節與民族自尊、誠實守信與寬容和諧的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現代中國民族文化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經濟,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宣揚孔子的思想仍然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字: 歷史 孔府 山東 最大的 葫蘆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