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民間辟邪物五毒圖
五毒圖
所謂“五毒”,是指人們心目中五種有毒或有害的動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人們所說的五毒有一些區別。有三種說法比較常見:一說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壁虎;另一說則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第三說是老虎、蝎子、蜈蚣、蛤蟆和蛇。把這些動物稱為“五毒”,主要是一種民間思想觀念,并不完全符合科學道理。按照科學觀點,這些動物不都是有毒的。比如壁虎就沒有毒性。蛤蟆略有毒性,但毒性不大。只是在古人心目中,它們都是高度危險的動物。
五毒圖案的使用目的共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它們的兇惡面目驅逐各種邪氣從而保護人,即辟邪。另一種是為了消滅它們,免得它們給人造成傷害。
五毒肚兜
五毒圖案是西安關中地區民間流傳的一種辟邪圖案。關中人認為,蝎子、蛇、蛤蟆、壁虎、蜘蛛等五種動物是最毒的動物,俗稱"五毒"。人們在小孩的兜、背心、鞋帽等衣服上繡制五毒圖,是按照"以毒攻毒,厭(古時厭字與壓字形相近,意相通)而勝之"的原則,對傷害孩童的邪毒之物以制約。經過長期的女工實踐,關中婦女對五毒造型進行了修飾美化,逐漸失去了當初兇御兇的本意。80年代以來,隨著西安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婦女們將五毒圖案精心繡制于馬夾背心,受到海內外旅游者青睞,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
兒童最容易遭受疾病侵襲,所以,兒童服裝上出現五毒圖案最多,甚至出現專供兒童穿用的五毒衣。天津舊俗給幼兒穿五毒衣、五毒鞋。據說這樣可以免除疾病,兼防蚊蟲叮咬。
端午時五毒掛件
古人為了抵御端午時節的邪氣,通常懸掛、張貼神像(如張天師、鐘馗)或者各種符咒。把五毒圖案用作驅邪方法的時候,五毒圖案實際上也是一種巫術符咒。其中的原理是以毒攻毒。
有時候人們把五毒當作所有害蟲的代表,在節日里驅逐或“殺死”它們,以象征驅逐和殺死所有害蟲。明代呂種玉《言鯖》記載:古代山東地區并不在端午節使用五毒符,而是在谷雨日:“……繪五毒符,圖蝎子、蜈蚣、蛇、虺(毒蛇)、蜂、蜮(蛤蟆)之狀,各畫一針刺。刊布家戶,貼之以禳蟲毒。”畫面上用針刺毒蟲,顯然不是想利用它們來驅邪,而是為了殺死它們。
五毒之一蟾蜍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蜘蛛、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墻、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五毒”之謂據說是宋、明道家盛行的產物,古代民間要在五月五由道士畫一符,上畫五毒再各刺一針,后來發展為紅紙印刷的五毒圖,貼在屋中。民間在衣飾上繡五毒,也是同樣的意思,通常也是在這天給孩子穿的。同樣五毒餅也是這天吃的。所以端午還有“五毒日”的別名呢。
五毒圖案肚兜
“五毒”說到底是一種很民間的圖案,“土”得掉渣。它是民俗中“以毒攻毒”,厭勝精神的體現,若是去臨潼參觀秦始皇兵馬俑,景點附近除了大大小小的兵馬俑復制品,最多的就是上綴五毒造型的馬夾背心和肚兜布袋。看看那些圖案,不但不再丑陋,反而十分可愛,多少會對這種民間精神有所領會。
關鍵字: 五毒圖 兵馬俑 山東地區 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