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媽祖繞境進香
就在行伍步出大甲鎮時,香陣前方不遠處出現了一位頭上頂著斗笠,架著副沒了鏡片的老花眼鏡,嘴角留著一撮鼠須,身著清朝服飾,外披羊皮襖,褲管一腳高一腳低,腳下的草鞋也因趕路掉了一只,肩上則一頭挑著鑼,一頭挑著紙傘、茶壺、豬蹄(長生肉)、韭菜(長生菜),腰上還插了一支旱煙桿,扮相滑稽的“報馬仔”,在神轎出城、進城時負責探路及通報消息。而龐大的香陣則由頭旗領隊,后方依序跟著頭燈、三仙旗、大鼓陣等前鋒陣頭,接著主神陣則由繡旗隊、36執事、大神仔等組成,而大轎班輪流抬著的八人大轎里,則端坐著這次繞境進香的主角——兩尊進香媽祖,以及千里眼、順風耳、五營旗、令旗、香爐,跟著神轎后方的則是龐大的隨香人潮,或徒步,或騎腳踏車、機車,以及開著小轎車、貨車的信眾,也形成長長的車陣,最后方更有大型游覽巴士壓陣,全程隨行。
香陣所到之處,沿途居民無不虔誠膜拜,幷備妥點心飲食接待隨行香客,有些熱情的信徒更匍匐在地,由神轎底下爬行而過,堅信能受到神力的特別庇佑。經過連日的長途跋涉,進香的隊伍約于第3天抵達新港奉天宮,在接受地主廟——奉天宮擺出盛大的陣頭,如傳統管樂、西樂、舞龍舞獅、宋江陣、藝閣等表演熱情地迎接后,神轎隨即被迅速地抬至正殿內,并由鎮瀾宮董監事們恭請媽祖下轎、上神龕,完成“坐殿”儀式,隨行香客多日來的疲累也終于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
第二天一早,兩廟一起舉行的“祝壽”大典,將進香活動帶入最高潮,而各地分批前來的香客,此時也齊聚于新港,數萬的人潮,隨著司儀的口令,遙遙向著奉天宮方向叩頭跪拜,場面之壯觀,令人動容。當天香陣便在新港市街內舉行繞境游行,晚上行過“回駕典禮”后,大隊人馬循原路護駕返回大甲。
回程途中的重頭戲在于“插香”儀式。無宵節當晚搶得“頭香”、“貳香”、“三香”的信徒,在神轎回鑾中途,擁有插香祈愿的權利,其它人則無此權利。當媽祖神轎回到大甲,鎮民同樣以炮竹聲樂熱烈歡迎,并隨即展開盛大的繞境活動,沿途如潮水般接駕及叩拜的陣頭和信徒,再度讓鎮上的交通陷于癱瘓,這股狂熱的氣氛直到傍晚神轎返回鎮瀾宮,才漸漸平息。當日晚上,家家戶戶并大開延席,宴請賓客,在歡樂的氣氛中,眾人衷心期待著明年的繞境進香活動更加盛大,以報答媽祖的保佑,而先前長途跋涉的勞累似乎已渾然無蹤。虔誠的信徒們,心裹朝奉的是媽祖娘娘,只要慈光仍然普照,大甲媽的香火將萬年不絕,繞境進香的活動也將永遠持續下去。
關鍵字: 信仰 臺灣 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