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行〕穿行太魯閣大峽
自清初始,位于臺灣東部花蓮縣西北的太魯閣大峽谷,便以“太魯幽峽”的芳名躋身于寶島八景之列;2005年,在《中國國家地理》主辦、34家媒體協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比活動中更被推為“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 到臺灣的第三天,我們便帶著久積的懸念帶著臨門的心動,登上了去“太魯幽峽”的觀光大巴。 車子緊貼著臺灣東部的海岸線一直向南,向南,隔著椰林隔著礁巖,浩淼的太平洋始終伴陪著我們。 當車子在一處山崖之下停下來的時候,一幢具有標準中國特色的牌坊赫然入目,“東西橫貫公路”六個遒勁的鎏金大字告訴人們:從這里再往西折,就是著名的“東西橫貫公路”了,而隨著“東西橫貫公路”的宛轉逶迤,你就要進入橫跨花蓮、南投以及臺中三縣、總面積達92,000公頃的臺灣第二大自然生態公園――太魯閣公園了。 太魯閣大峽谷連綿20公里,是太魯閣公園東端最精彩的部分。 導游小姐鍾雅君解釋說,“魯閣”是當地住民泰雅族的語言,原為“桶”的意思,這里懸崖壁立,峽谷幽深,作為當地住民的聚居地,易守難攻,仿若鐵桶江山,故稱“魯閣”;引申為連綿雄偉險峻之意,通稱太魯閣。 進入峽口的第一景觀名曰“太魯長春”。 剛從旅游車上跳下來,一位穿著艷麗的高山族姑娘就迎住我,粲然一笑:“大陸來的朋友吧?我們最歡迎大陸朋友了啊!”“為什么?”我好奇的問。“你看,”姑娘指著對面山崖上的一座祠堂說:“那就是‘長春祠’,里面供奉著141位在中橫公路修建中的死難者,你知道吧?他們都是從大陸來的老兵呢!沒有這條公路,沒有這些老兵,我們泰雅族人(哦,她不是高山族。)恐怕至今還封閉在大峽谷中。” 哦,森森祠院,疊疊垂瀑,何等的清幽孤寂,那些日夜都渴望返鄉可后來卻不得不長眠于此的老兵,能夠猜想得到今天會有這么多的故鄉人來么? 看到那位姑娘還笑盈盈的站在身旁,我問:“你是導游么?” “不不,我是這兒的泰雅族原住民,我是陪游客照相的。你不想和我合一影么?” “怎么收費呢?” “臺幣50元,人民幣(人民幣也管用哦!)10元。” 我支好角架,掏出10元錢遞給她,然后和她站到一起。 “哦哦,你可以摟著我呀。”姑娘燦爛的笑著,然后親切地把我的手拉到她的肩上。 車子再次啟動的時候,感到窗外的空間越來越狹小了,兩旁的大山仿佛約好了似的,慢慢的向著中間擠壓,把眼前的路面擠成窄窄的,一段段的,然后再緊緊的把它貼到峭壁之上……最后,車子停了下來,鍾導說:張開你們的雙臂,親自去擁抱大峽谷吧!給你們一個小時的時間,車子會在前面等著…… 下了車門,便是粗實的公路護欄。憑欄四望,奇峰搏云,林蔭迷蒙,古壑幽深,怪石嵯峨,一支湍急的溪流咆哮著,翻滾著,撞擊著,在峽谷和巨石間曲折奔突――這就是太魯閣大峽谷的締造者――倔犟而奇幻的立霧溪了。 立霧溪從海拔3000多米的合歡山急流而下,到新城北方的入海口,全長僅81公里,干流長僅55公里,許多地段的落差達每公里20到30米。百萬年來,豐沛的水流對腳下的巖層進行了不屈不撓不依不饒的切割,終于在地殼隆起作用的協同下,造就了太魯閣大峽谷這一舉世聞名的自然奇觀。尤其令人叫絕的是,被切割的竟是長達數十公里、厚度超過1000米的大理石巖層!致使裸露在立霧溪兩岸的危崖,乃至兀立在奔騰溪水之中的怪石,皆是白色的、間有層層圖紋的大理巖,絕無僅有,極具特色,所以,太魯閣大峽谷也被譽為大理石峽谷。 許是天公作美,一片淡淡的云彩送來疏疏落落的雨滴,連日來的燥熱頓時化為烏有。沿著路欄,一路行去。看群峰蔽日,聽山溪轟鳴,漸漸的忘了自我。 驀然,一窟隧洞展現眼前,一塊巨石上的題字提醒我們,久聞其名的“燕子口”到了。據說,兩岸峭壁上方那些層層疊疊的洞穴便是燕子們筑巢的所在,還說每年春季,燕子們上下翻飛,浮光剪影,場面十分壯觀,故有“百燕鳴春”的稱道。可是,當今正是陽春四月,我四處尋覓,竟沒有看到什么燕子,我想,許是那些乖巧的燕兒終于忍受不了人吵車鳴的煩擾,而悄悄的離去了吧。 噫吁嚱,危乎高哉! 穿過燕子口,撞入迎賓峽,在靳珩橋和流芳橋之間,當一面碩大無朋的、光禿禿的斷崖撲面而來,李白的這句千古絕唱倏地迸出我的胸膛――哦,這里便是馳名中外的錐鹿大斷崖了。 錐鹿大斷崖距太魯閣口13公里,高1660米,寬1200米,全部由大理巖構成,頂部隱沒在靉靆縹緲的云霧之間,底部深陷在盤旋咆哮的立霧溪中,和與其分庭抗禮的福磯斷崖隔岸對峙,勢不兩立。 面對這“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險關絕境,誰能想像得出,當年那些筑路老兵是怎樣把公路鑲嵌到這斷崖腰間的呢?原來他們真的是像猴子一樣,攀附在刀削的峭壁上,先用最原始的鐵錘鋼釬在峭壁間橫向掏出一道凹槽,然后再把凹槽一點點做大,一步一步向前推移……如今,我們倘佯在清幽別致的觀光步道上,領略到的豈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那人類的堅韌不拔、鍥而不舍也融貫其間啊! 在這一路段里,如果說險崖相擁、天光乍瀉的“虎口線天”是尤物天成,那么,隧洞相接、犬牙差互的“九曲洞”則是中橫公路建設者們超凡智慧的結晶了。 九曲洞步道全程兩公里,由一連串的山間隧道和谷中橋梁銜接而成。數不清的隧洞緊傍著立霧溪,一次次的鉆進巖腹,左旋右轉,忽明忽暗,蔚為壯觀。洞壁上有梁寒操者題寫的“九曲蟠龍”四個大字,龍飛鳳舞;又有黃杰者題寫的“如腸之迴,如河之曲,人定勝天,開此奇局”的詩句,更為此雄渾奇景憑添一份儒雅。 經歷了一番瞠目結舌,經歷了一番心驚肉跳。此刻,游客們終于可以喘一口氣了――在前面大沙溪和陶塞溪交匯處的河階臺地上,便是大峽谷中的暖巢天祥休憩區了。 天祥位于太魯閣大峽谷的最西端,據谷口19.4公里。原名“太必多”,系泰雅族山胞的世居地。后因紀念“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而改名。 與剛剛走出的粗礦、原始、險峻、神奇相比,這里盡顯旖旎、嫵媚、雅致、溫馨。 進入天祥,迎接游客的首先是花木扶疏、清香飄溢的梅園和福園。園子附近開有招待所、土產店、飲食店等服務設施。在綠樹掩映間,矗立著器宇軒昂的文天祥雕像和一面鐫刻著《正氣歌》的大理石屏。由此經稚暉撟、普渡撟可登上天祥山的祥德寺。 祥德寺富麗堂皇、莊嚴殊勝,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可惜,我沒有機會登上山去參拜佛祖,但我自知佛祖無時不在我的心中。回想五年前那個宣布我為不治的嚴酷時刻,若不是及時得到一本由臺灣傳過去的《佛說療痔病經》,我桑蘆哪里還有今天親來臺灣遙拜佛祖的日子!阿彌陀佛! 鍾雅君小姐在前面打招呼了。 帶著無限愜意,帶著無限滿足,我們匆匆忙忙的繼續下一個旅程。
關鍵字: 臺灣 國家地理 大巴 太魯閣 花蓮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