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學館
1992年開幕,位于尖沙咀東部。館中有取自世界各地及本地創作的展品約500多件,分布在五個主要展覽廳,即展覽簡介、科學、生命科學、科技及為三歲至七歲兒童設計的兒童天地。其中60%的展品可讓觀眾觸摸及操作,可以增加參觀者對科學地興趣,特別適合親子同游。科學館的常設展覽約有500件展品,其中最觸目的莫過于高達22米的能量穿梭機,是全世界同類展品中最大型的。展品分布在18個展區,題材非常廣泛,包括了光、聲音、力學、磁與電、數學、生命科學、地理、氣象、電腦、運輸、通訊、食物科學、能源及家居科技等。此外,約七成的展品均可由觀眾操作,寓參與于學習。生命廳于5月開始推出新展品 ─「海豚及鼠海豚骨骼」,共展出三個不同品種的骨骼標本,當中包括于2004年在南丫島蘆荻灣擱淺的「小荻」。展出的海豚及鼠海豚骨骼,由左起∶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江豚,糙齒海豚糙齒海豚的名字來自它牙齒的垂直坑紋。它的頭部呈圓錐狀,嘴喙窄長,背鰭高聳。展出的標本是「小荻」的骨骼。它是一條雄性少年豚,在2004年5月14日被發現在南丫島蘆荻灣擱淺,后被命名為「小荻」。這是首次于香港水域發現仍然生存的擱淺糙齒海豚。研究員曾嘗試把海豚帶回較深水的位置,其后將海豚送往海洋公園接受療養。經過十個月的照料,海豚仍未能自行進食,最后死去。 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水域拍得的照片江豚又名黑鼠海豚,是體型極小的鯨豚類。它頭部圓鈍,沒有背鰭或嘴喙。淺灰色的初生江豚會隨年齡而慢慢變深灰色。展出的標本是一條雄性成年豚。尸體在2004年4月12日于吉澳雞公頭海面被發現。標本的頸椎骨及其他的椎骨有感染的跡象,可能與年老衰退有關。江豚個性比較害羞,很少會浮到較高的水面開放時間:周六、周日10:00-21:00,其余開放時間13:00-21:00,星期三免費,星期四休館。
關鍵字: 南丫島 太平洋 深灰色 生命科學 研究員 粉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