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麥理浩徑"徒步穿越
香港麥理浩徑共長100公里﹐分十段﹐尤其是其中第三﹑四﹑七﹑八段﹐都是連綿不斷崎嶇難行的山路﹐幾百米直上直下﹐令人色變。 每年在11月初﹐香港會舉辦一個叫“毅行者” 的慈善籌款活動﹐要求參加者四人一組﹐于48小時內完成那100公里的山路。以往素有所聞﹐但無緣參加﹐今年參加了﹐9月開始訓練﹐很有一些體會。 首先是熱身。熱身的重要性﹐如何都不能輕估。開始幾次的時候﹐自己因為不重視﹐吃了大虧﹐經常在路上抽筋。 大概判斷一個行山者有經驗否﹐就是看他重不重視熱身吧。 熱身的要決是把大小腿的筋脈拉松。每次盡量拉扯肌肉數分鐘﹐直到筋脈痛疼為止﹐然后再來。筋脈拉松后﹐才可以承受劇烈的上山和下山的動作。 還要善用中途休息時間來拉筋。開始的時候﹐缺乏經驗﹐因為很累﹐每次中途休息的時候﹐就迫不急待的坐下休息回氣。后來看見隊友都是乘這個時間拉筋﹐后來發現果然妙用無窮。第二是心態的調整。大概專業的行山者就是他只會埋頭苦走﹐不會輕易停下﹐更不會停步觀賞風景。自己以前也經常行山﹐但走得毫無章法﹐疲累不堪。最大的毛病就是經常停步坐愛山色。需知人的身體在運動中如高速運轉的引擎﹐一但停下﹐重新啟動﹐會又耗能不少的。毅行者只是專心如何不眠不休于最短時間內完成﹐何顧其它。 心態的調整的另一個意義就是要以平常的心態看待自己所走的路。初行者常犯的毛病是看得太遠﹐一見前面群峰拔起﹐雄關漫道﹐便為之氣磊沮喪﹐腳步虛浮﹔或心生急燥﹐欲與天公比高﹐結果很快失去體力﹐無以為續。 有經驗的行山者對所走的路熟記于胸﹐不急不緩﹐按部就班地走腳下的路﹐如此才能完成。 第三是善用山勢。山路﹐無非上坡﹐下坡﹐平路三者而已。三種不同路段的功略掌握﹐事關重要。走上坡路時﹐以緩步為主﹐一個個梯級拾道而上。有經驗的隊友一再告誡﹐上山時千萬不可走至疲累﹐因為要連續走上百公里的山路﹐體力一但失去﹐就回復不了了。 平路﹐以舒服﹐保留體力為主﹐亦不宜過快。如閑庭勝步﹐慢慢回復上山時的疲累。尤其是麥理浩徑的平路多穿行于幽密的林間﹐或湖光山色的水邊﹐緩步而走﹐誠樂事也。 下山路﹐必須得沖﹐得跑。這是順利完成毅行者的關鍵。一方面是補償因刻意放緩走上坡路時消耗的時間﹐一方面是借助下山的沖力和重力﹐節省體力。沖往下時﹐樹木﹑巨石呼呼而過﹐誠快事也。 然而﹐下山路上奔跑﹐談何容易。道路崎嶇﹐巨石林立﹐且時有懸崖峭壁于側﹐要經多次訓練﹐才能為之。 (作者flymanat64) 附件:麥理浩徑簡介 麥理浩徑是一條長100公里,貫穿郊野公園的遠足徑,這條共十段的遠足徑跨越高山,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郊游經驗和登山遠足冒險的樂趣。 位于新界的麥理浩徑,橫跨了香港特區大部分士地,在此,我們可見到香港變化多端及最美麗的郊野。此徑起點位于迂回起伏的東岸荒野,中段途經連綿的山脈,其中包括香港最高的山峰,最后抵達西面引人入勝的河谷和水塘。 麥理浩徑連貫了八個郊野公園,包括西貢東(4,477公頃),西貢西(3,000公頃)、馬鞍山(2,880公頃)、獅子山(557公頃)、金山(337公頃)、城門(1,400公頃)、大帽山(1,440公頃)及大欖(5,370公頃)郊野公園。 麥理浩徑共分十段,每段的長度由5至16公里不等,大部分約長10公里。它從北潭涌開始,繞過西貢半島,轉向西面,到達九龍群山,再從城門開始往北走到達大帽山,然后往西走,以屯門為終點。除了部分的段落是水泥平路外,大部分的麥理浩徑都是依山勢而建,只有小部分費力難行,其余大多是易行的全條麥理浩徑都安裝了明確的指示路標,在交通交匯的地點亦提供了郊野公園設施。雖然在某些段落的起點與公共交通工具的上落點有距離,但公共交通工具大都可到過麥理浩徑。
關鍵字: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