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彌敦道的街頭觸摸香港的靈魂
我與香港僅僅是個匆匆過客,香港與我卻是個久久向往的情結。 澳洲訪問歸來,轉機香港,停留一天,下榻于尖沙咀的海景酒店。于是不舍晝夜,徒步直奔彌敦道。 好一條繁華而擁擠的大街,兩旁林立的高樓大廈,把街道擠成了狹窄的深谷,大商場、小店鋪、銀行、舞會、各式招牌上的霓虹燈齊放,把夜幕裝扮成一個令人眩目的五彩世界。車水馬龍,匯集成各種膚色的人流。我融入其中,立即變成了無根無底無思維的浮萍,腳不沾地的一任熙來攘去。真嫉妒澳洲人揮霍空間的奢靡,再也想象不出百年前這一帶偏遠荒涼的景象。當年,彌敦道總督以超出常人的遠見,立排眾議,在荒涼的土地上修起了這條大街,大街果然帶來了尖沙咀區域的繁盛,成為百年發展歷程的見證,可他是否也料到了,與之伴生的還有,今天擁塞到種一棵樹都找不到位置的尷尬? 再向前走,漸漸寬闊一些,見到了樹木,見到了星空。原來,街到盡頭,獨具一格的香港文化中心展現在眼前了。 文化中心由太空館、演藝場館、藝術館三部分組成。三座宏偉的建筑各具特色,太空館外形呈米色半球形,演藝場館設計的非常現代化,藝術館則是香港第一座純粹作為博物館的密封式建筑。它們有致地擺放在大理石鋪就的華麗廣場上,呈現出濃濃的文化意韻,共同營造著港島這個融合多元文化的獨特形象,一洗商都——文化沙漠在我意念中的留痕,使郁積焦躁的心智還原于平靜。 文化中心的里側是酒店區:喜來登、新世界中心、香格里拉、美麗華、海景假日、麗晶、馬哥孛羅、香港大酒店,多不勝數。撼動我心魄的是氣派非凡的半島酒店,他建得最早,于1928年建成,至今仍是世界十大酒店之一,也是香港新十景之一,名副其實的香港標志性建筑。人們到這里來,再不只是為了吃喝填肚子,站一站,沐浴清涼的海風;看一看,店門前奔涌的噴泉;走進去,聽聽音樂,喝杯茶聊聊天,都是在感受一種厚重的文化陶冶,抖落一些商都熏染的金錢氣味,補充一份閑舒和從容。 文化中心外側便是著名的維多利亞港灣,這個聯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世界級天然良港,這個承接第一位港督、又送走最后一位港督的歷史驛站,今夜,航船遠去,水波不興,復歸平緩而寧靜。這邊的堂皇大廈,對岸香港本島上的萬家燈火,連同一鉤彎月都映進海水里,幽深,秀美,一百年,容顏不改。 一百年,人類歷史上彈指間的一瞬,香港同胞的一百年卻經歷了世上少有的東西兩種文化的撞擊、對抗、交融、吸收、改造、整合的曲折歷程,承受了中華民族最深重的屈辱。西方侵入不僅在于經濟上的掠奪,更在于文化上的強加,以西方的思想觀念、教育方式施之于斯民。百年的強制“西化”,并不能改變香港同胞的中國心,就因為他們具有中國文化千萬年來凝結成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具有中國文化堅定自己、吸納外來文化精華的博大和包容,最終形成的只能是民族文化和香港特點基礎上的中外文化雜交體,那種有根基、有枝葉、有輸出也有輸入、更通達更富有生機的文化,這是回歸后的香港,驟經雞瘟、風暴、金融危機三大災難而不衰,堅定的走向未來的旗幟和資本。 在彌敦道街頭站立,凝視水中的月亮,彎月如鉤,勾著我的回顧,我的思索,我的期盼,在濃郁的文化氛圍里,我感觸香港的靈魂
關鍵字: 尖沙咀 霓虹燈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