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門
永樂十九年(1421年)元旦,朱棣宣布正式遷都至北京。這時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門。城市中軸線南起正陽門,貫穿皇宮,北抵鐘樓。
明嘉靖三十二年增建北京外城,因資金不足,由嚴嵩建議改變了設計方案。
金庸先生附于《碧血劍》書后的《袁崇煥評傳》說過,北京城位置相對中原而言過于偏北,面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其實是不夠安全的。明初國勢強盛,永樂皇帝對蒙古部族采取攻勢,曾五次率軍北征,問題尚不凸顯。后來明朝實力衰落,多次被蒙古軍隊兵臨城下,至嘉靖年間,遂有官員建議在北京城外圍增建一圈周長約80里的外城,以策安全。
增建外城工程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開始,由于當時南郊(正陽門外)比較繁華,又有皇家祭壇天壇和先農壇,所以外城先由南線筑起。但是開工不久,就因資金不足,難以為繼。這也反映出統治者的昏庸和低能,以致未能及早妥為籌措。無奈之中,嘉靖皇帝派內閣首輔嚴嵩去想辦法。
嚴嵩去工程現場溜達了一圈,還真想出一條雖不高明但可以對付的“妙計,即只筑南線城墻,其他三面待日后有錢時再說。南線城墻長度,也由原計劃的20里縮減為13里,其東、西兩端,向北彎折,與內城的東南、西南兩座角樓會合。但是嘉靖君臣沒有料到,所謂“日后再說,直至明亡再也未被說起。
明嘉靖四十三年北京外城建成,正門命名為“永定門,寓意“永遠安定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總長28里,開有7座城門。因增建外城的動因,是為了加強北京的安全,所以城門命名多帶有追求“安定、“安寧的色彩,如“左安門、“右安門、“廣寧門(清代為避道光皇帝
關鍵字: 北京城 德勝門 正陽門 永定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