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公園
景山公園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元、明、清3代的御苑,地處北京城區中心,位于北京故城垣南北中軸線的中心點上,故宮北面。元代前為荒郊野地,金大地年間在附近建太寧宮,鑿西華潭(今北海),在此堆成小丘。13世紀中葉,元世組忽必烈建大都,此地正處城內中心,辟為專供皇帝賞樂的quot;后苑quot;。苑內有熟地8萬平方米,元代皇帝曾在此耕耘,以昭示天下,時將原有小丘稱quot;青山quot;。明洪武初年,工部郎中蕭洵參與拆毀元故宮,曾親覽后苑景色和金殿、翠殿、花亭、氈閣等建筑。明永樂年間,成祖朱棣大規模的營建城池、宮殿和園林。根據quot;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quot;的說法,紫禁城之北是玄武的位置,當有山,故將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和南海的泥土堆積在quot;青山quot;,形成五座山峰,成為大內quot;鎮山quot;,稱quot;萬歲山quot;。因山下堆放過煤,又稱quot;煤山quot;。山下遍植果樹,通稱quot;百果園quot;(又稱北果園)。在山東北隅建壽皇殿等殿亭樓館,供皇帝登高、飲宴、射箭、賞花。園東北面的觀德殿原是明代帝王quot;射箭之所quot;山下豢養成群的鶴鹿,以寓長壽,每到重陽節皇帝必到此登高遠眺,以求長壽萬歲。
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時思宗朱由檢縊死在萬歲山東麓一株老槐樹上。清軍入關后,為招降明廷官吏,稱這棵槐樹為罪槐,用鐵鏈加鎖,并規定清室皇族成員路過此地都要下馬步行。原樹向南傾斜,已枯死,后補栽。樹邊有一石碑,刻quot;明思宗殉國處quot;。清順治十二年(1655)將萬歲山改稱景山。清乾隆十四年(1749)移建壽皇殿至景山正北面。
清帝遜位后,景山一度荒蕪,并經常駐扎軍隊。1928年開始對外開放。1949年后。進行修理和全面修建,辟為景山公園。先后建成銀杏園、海棠園、牡丹園、桃園、蘋果園、葡萄園、柿子林。全員坐北朝南,紅墻黃瓦圍墻,占地23萬平方米。山高43米,周長1015米。園內花卉草坪占地1100 平方米,有樹木近萬株。主要建筑有園門、綺望樓、峰亭、壽皇殿建筑群、興慶閣、永思殿、吉祥閣、觀德殿等。
景山的主要建筑有:三座園門(景山門、山左里門、山右里門);祭祀孔子的綺望樓;五座峰亭(觀妙亭、周賞亭、萬春亭、富覽亭、輯芳亭);景山山后的壽皇殿;東側的永思殿和觀德殿以及關帝廟。
關鍵字: 關帝廟 景山公園 牡丹園 銀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