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鳥和斗蟋蟀的嗜好
過去,形容清代遺老遺少的生活時有句老話:終日提籠架鳥。其實,提籠架鳥并非專為擺譜兒也是一種嗜好。這嗜好也不是遺老遺少們獨有的閑情逸致,就是一般平民百姓中手頭寬裕的主兒,也是喜好養幾只鳥的。
養鳥兒的主兒一般分為三種,有的養鳥是為了看,所以專養紅綠鸚鵡,虎皮鸚鵡、芙蓉鳥、倒掛鳥、碧玉鳥、珍珠鳥。這些鳥外表五彩繽紛,再配上個籠子,往家里一掛,客人來了瞅著羨慕,自己瞅著心里舒坦。有的養鳥不是為了眼睛瞅著舒坦,而是為了耳朵過癮。這類鳥都善叫,有畫眉、百靈、紅藍靛頦,字字紅、字字黑、黃雀等。叫起來真是千鳴百囀,悅耳動聽,天上的飛禽,地下的走獸,沒有它們不模仿的,而且是模仿什么象什么,著實招人喜歡。養這類鳥的人最多。但這類鳥也最耽誤人的功夫,每天早晨必提著鳥籠去溜彎兒。您得先陪鳥玩,鳥才叫給您聽,您要是犯懶,足不出戶,就是把鳥喂得再好,鳥也不好好叫喚,這類鳥就這習性,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最后一類鳥即不是為了看,也不是為了聽,是為了玩。這一類鳥有梧桐、燕雀、交嘴等。雖然個個其貌不揚,五音不全,可都絕頂聰明,只要訓練得法,可以銜錢、打彈。只要您把兩個黃豆粒大小的骨球往天空上一扔,無論多高,鳥都會象箭一樣直沖霄際,瞬間就于空中把兩個骨球叼回來,那真是令人看得目瞪口呆。當然,每次鳥表演成功,別忘了給它點吃的以資鼓勵。否則,日子一長,就挫傷了它的積極性了。
老北京人還有個嗜好,就是養小昆蟲。有養蟈蟈的,養“油葫蘆”的、金鐘的、咂嘴的、蟋蟀的。一般是養在大小葫蘆中,養好了可以活到冬至,甚至上元節。有錢兒的主兒連養蟲的用具都窮奢極侈,用象牙、玳瑁、黃楊、紫檀精工細制,平日里室內暖和,這些小東西就叫喚起來,此起彼伏,給人們帶來了夏秋山林田野的趣味。當然這些昆蟲中養得最多的還是蟋蟀,因為這東西不光能聽叫喚、還可以相斗,十分有趣。早年間斗蟋蟀規定:以二十四罐為一棹,斗之前,要先比較蟋蟀的個頭大小,不是同一個等級的不能相斗。大小相當的才放入一盆決一死戰。輸贏亦有賭注,但一般不押金錢財物,僅僅是數斤月餅、花糕或者水果。然后大伙大飽口福,以求一樂。養蟋蟀在舊北京相當普遍,上至王公貴戚,下至平民百姓,連京劇名角譚鑫培也樂此不疲。也有善養蟋蟀的主兒專為大戶人家養這玩藝兒,混口飯吃,也算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技之長,俗稱“蛐蛐把式”。
關鍵字: 北京 旅游知識 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