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游記
家門口的風景向來對我沒有多少吸引力,周末有事,不能遠行,星期天才去潭柘寺一游。潭柘寺離我家不算遠,驅車四十分鐘就到了。
潭柘寺是北京地區最早的廟宇,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說,享有“皇家第一大寺院”之美譽。潭柘寺坐落在京西門頭溝區潭柘山寶珠峰前八面環山,九峰擁立,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山窩平原。因寺后有龍潭,山間有拓樹而得名。
站在寺門前,中路山門門額上,康熙大帝親手書寫的:“敕建岫云禪寺”幾個大字。
據說原來山坡上有“柘樹千章”。后來只剩廟前幾株,最后也枯死了,現在的柘樹都是補植新苗。
進了山門是天王殿,正面供奉彌勒佛,背面是韋馱,四周是四大金剛。往前是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
再往前是兩棵巨大的銀杏樹,謂之“帝王樹”和“配王樹”。這兩棵樹相傳植于唐貞觀年間。東邊的那棵叫“帝王樹”,看起來確實有一種傲視天下、睥睨群雄的氣勢。西邊原來準備種一棵雌樹,與雄樹相伴,但是種完之后才發現也是一棵雄樹,于是只好稱為“配王樹”。
關于帝王樹,相傳為朝代更迭的象征:每一個帝王登基,樹根就生出一新枝,很快與主干合攏,而當皇帝駕崩時,就有碩大的枝干掉下來,充滿了神奇色彩。站在帝王樹前,看著樹身上那些善男信女留下的心愿布條,樹四周形形色色的游人,突然有一種超越時空的虛幻感。
彌勒殿,有副很著名的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對聯用淺顯的文字,通俗,幽默,又發人深省。
向前走為毗盧閣,在上到毗盧閣后,兩殿之中有一座白塔,不如北海的大,但也是北京六座白塔之一。從毗盧閣往上為觀音殿和石魚。據說石魚是玉皇大帝賜與潭柘寺,因而有靈氣,摸那兒可確保疾病痊愈。
寺內古樹參天,紅墻上爬滿了綠葉。在一片郁綠當中,終于見到了享譽京城的紫玉蘭,這些玉蘭樹的樹齡已有四百多年了。在北京常見的是白玉蘭花,而紫玉蘭很少見到。紫玉蘭花堪稱潭柘寺的一絕,每年三月,競相開放,燦如紫霞。花開時節,數萬朵紫玉蘭花綻滿枝頭,氣味芬芳,景色迷人,吸引無數游人賞花、留影。
潭柘寺確以泉勝,處處有水感,如東院的流杯亭,有一道水,水道從亭子一側流入,經過一個對稱的龍首形的單一水道,從另一側流出。西邊的觀音院均是水景。而東院門外約二里北山的龍潭,是潭柘寺的“潭”字的來由。在行宮東院門外的北山上,有龍潭。沿途有海蟾石,可在此歇腳,飽覽山中美景。龍潭周圍有石欄,中為水池,池邊有一龍頭,泉水自此流出。游人以銅錢投向龍嘴,中者,據說能萬事如意。因此潭內每日銅錢不絕。龍潭的水特別涼,像從冰箱里剛取出來的礦泉水一樣。
康熙行宮前是一片竹林,竹枝修長,黃中含綠,美其名曰“金鑲玉”。綠中含黃者,曰“玉鑲金”。
潭柘寺中兩口大銅鍋是一絕,一口在天王殿前,是和尚們炒菜用之。另一口在東跨院北房,據說一次煮粥能放米十石,十六個小時粥才熟。由于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
說到這里,還有“水淹潭柘寺,火燒北京城”之說。在粥鍋的側面有一個水道,直接引山泉入鍋,不用的時候就用木板封住水道。在鍋身上寫著“北京城”幾個字,每天燒火的時候,這幾個字就會被燒到。大概也是希望籍此,為潭柘寺和北京城消災解難吧。
最后去的是塔林,和寺內的感覺完全不同,基本無游客,眾塔林立,氣勢森然,一座座形式各異的磚石塔,經千百風雨磨礪出紅、紫、褐、黃、白、灰等各種顏色,蒼古斑駁。
潭柘寺所在的山,其實很低,海拔才兩百多米,一點兒也不陡,景點也很緊湊、集中,肅穆,干凈,古老而不頹敗。
朱自清老先生也有潭柘、戒臺兩寺的游記,當時三十年代需從門頭溝騎毛驢去,用了兩天功夫,回到長辛店的時候,兩條腿幾乎不是他的了。而現在,我們只用了大半天的時間,輕輕松松耍了個來回。
秋天是潭柘寺最美的季節,山上長滿了柿子紅果,山楂秋梨和黃櫨丹楓。金秋十月,霜草縈淺碧,霜梨落半紅,如火似霞,美不勝收。到時候,我一定還會再來。
關鍵字: 北京城 天王殿 潭柘寺 玉蘭樹 觀音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