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
去北京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去長城。而經過幾個朋友的推薦,說八達嶺是萬萬去不得的,人多不說,全部像人造的一樣,去了要后悔s的。而前兩年比較看好的慕田峪這兩年因為宣傳過多,也大不如以前了。唯一保持原始風貌氣勢逼人的就是司馬臺和箭扣了。司馬臺可以自已坐汽車或者火車,而箭扣只能自駕車了。所以,聽了他們的話后,我選擇了司馬臺。司馬臺和金山嶺兩段是連著呢,于是,我也可以看兩段歷史悠久的古跡了。那天早上,算好時間,4點就爬起來,因為北京的交通太濫,我已經吸取過n次教訓了,所以不得不以最快最早的時間出發。去到司馬臺最方便最省錢的也就是坐旅游公交了,萬萬不可拿著那些在天安門前散發的廣告上的長城故宮一日百元游,都是騙人的。前一天,我們趁著逛街已經探好路,在宣武門那里做游12路,早上7點是第一班車。我是六月去的,應該是淡季,因此一天只能有一班車,所以,為了不錯過第一班車,我5點就出發了。從中關村到宣武門,公交轉地鐵,真是夠麻煩,北京太大,真不方便。很快坐到了車上,票價50元來回。司機小伙一口標準的京腔。由于我的普通話說得太好,他們壓根聽不出來我是哪里的人。因此到了外地,猜我是哪里人的都有。又是一個人上路,好像已經習慣了。背著一個小包,包里裝了瓶水和些許吃的。這短短的一日游真是小case了。車好不容易等滿人了,就可以出發了,出發時間是8點。車廂里坐滿了老外,據說這段長城是老外最喜歡玩的,因為比較原始。而僅有的幾個東方人面孔中,到最后我才知道,有3個還是日本人,一個是日籍華人,很早以前遠嫁給一個日本人。一路上,迷迷糊糊的大概三個多小時。這段以“驚、險、奇”著稱的司馬臺長城,位于北京市密云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全長19公里,共有敵樓35座,是我國唯一一段保留明代原貌的古長城,是戚繼光在此督建時所創建。這段長城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原始長城”。司馬臺長城以司馬臺水庫為界分為東西兩段,跨谷索橋似長虹橫貫東西。西段山勢較平緩,20座敵樓至今保存完好;東段長城蜿蜒起伏、氣勢磅礴,在山峰之巔密布著15座敵樓。“仙女樓”建筑精美,漢白玉拱門上刻有并蒂蓮花浮雕,過“仙女樓”即是長不逾百米、兩側斷崖絕壁、卻只有一磚之寬的“天橋”,能過此橋者實為登城好漢。“望京樓”是北京市至高點,海拔986米,登上望京樓,游客們東可看“霧靈積雪”,西望長城雄姿,北觀塞外風情,南眺京城燈火。我們先上的東段的長城,西段的長城也叫金山嶺,也是很多徒步愛好者喜歡跨越的,可以在另一頭扎營。從買門票的地方到東西分界,還有一段距離。其實也就是十幾分鐘路吧,而就這點路兩位奧運會的隊醫被那里的轎夫騙去了十元錢,真正到上長城時,卻不上了。應該說當時我已經好長時間沒有鍛練了,因此登長城還是比較累的,而且這是一段非常殘破的長城,走起來比較費勁。尤其是到了比較陡峭的峰火臺上,往下看很是恐怖。前面一個峰火臺是經過修復的,看起來可能和八達嶺沒什么兩樣,而越往后走,磚梯砌的特別窄。到一定高度,長城便砌出一個磚臺,磚臺在面向關外和登城方向上都修筑了戰墻,上面布有射孔,這樣即使敵人攻上城來,士兵們依然有險可依、有墻可護,給予上城的敵人以致命的打擊。這種面向上城方向、垂直于長城修建的戰墻被稱為障墻。 綜觀司馬臺長城,可用“險、密、全、巧、奇”五字概括。險:司馬臺長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筑,蜿蜒曲折,驚險無比,尤其是天梯和天橋兩段,更是險中有險。天梯是單面墻長城,坡陡墻窄,最窄處不足半米,呈直梯壯沿山體上升,兩側更是陡峭懸崖,置身其上,俯首下望,令人目眩。天梯頂端,便是天橋,長不逾百米,寬只有一磚,約40厘米左右,兩側又是懸崖絕壁,令人不寒而栗,英雄氣短,游客把這兒稱作咫尺天涯。雖然名為天橋,但到這里的人們卻都說:“過橋難,難于上青天”,這里可說是明長城中依山設險,險上加險的最險要地段之一。密:是司馬臺長城又一特點,兩敵樓相距最近僅43.8米,最遠600米,一般都在100-------200米之間,若按當時明代筑長城的規定,每500米修敵樓一座的話,可見此段長城是一例外。全:是指敵樓和城墻的建筑形式奇特多樣。從外觀來看,敵樓有單眼樓、雙眼樓、三眼樓、四眼樓和五眼樓,有單層樓,上下相通的雙層樓和三層樓。它們均為空心敵樓,大小不一、形態組合各異,是按駐軍的官銜等級,駐防人數以及地勢險要程度分別來建造的。從內部結構來看,有磚結構、磚木結構、磚石結構;又有單室、雙室、多室之分;房間布局有“田”字、“井”字;樓頂變化多端,有平頂、穹窿頂、八角藻井頂、覆斗頂;就連門窗也新穎別致,有邊門、中間門、有磚券和石券,還有技藝精湛的雕花花崗巖石門。這是長城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司馬臺長城東段的仙女樓和望京樓就是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敵樓,望京樓是司馬臺長城的制高點,海拔986米,為空心三眼樓,二層磚石結構。這里視野開闊,隱約可見北京城輪廓,故稱望京樓。望京樓頭,東觀“霧靈積雪”、“蟠龍臥虎”、北看“燕山疊翠”、南瞧“水庫明珠”、壯麗關山,盡收眼底。仙女樓是敵樓中建造得最美的一座,掩映在老虎山腰的樹叢中,下部條石合縫,上部磨磚達頂。內部用青磚砌成兩道大拱,三條甬道,十個券門。頂部正中心砌成蜘蛛網狀的八角藻井,四邊砌四個磚柱,游人在里面輕輕放歌便能發出悅耳的回音。門券上還有并蒂蓮花浮雕,整個敵樓處處給人以精巧、細膩、秀麗之感。仿佛它不是人間戰爭的防御設施,而是一座仙境樓閣。此外、城墻的構造更是匠心獨運,富于變化。因地形和軍事上的需要,城墻又分為單邊墻、雙邊墻和障墻,有磚砌、石砌及磚石混合砌,城墻上的箭孔疏密也從幾十個直到上百個。巧:體現為進可攻,退可守,步步為營的障墻。而小天梯上的障墻,可謂登峰造極,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內從最頂上的障墻箭孔,一直可以通過所有障墻的射孔,到達最下的射孔,精巧之至,另人贊嘆。由此可以想像昔日戌邊將士苦戰御敵的戰爭場面。奇:構筑在溶洞上的長城,洞與城的巧妙組合,在整個明長城中絕無僅有,令人稱奇叫絕。上面這段是抄的。當然,從司馬臺長城下來,我已經全身是汗了。感覺無愧于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的評價:“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臺長城是中國長城之最。”跨過鏈橋,對面便是金山嶺,但是距離司機跟我們約定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所以我就沒有去。另外一個小伙子上了金山嶺,在我們車既將離開這里的時候,他還是趕回來了,滿身滿臉通紅,汗流浹背。很佩服呀!不管怎么說,坐在車上,雖然有些疲憊,但是我還一陣竊喜,“不到長城非好漢”小學課本里我就學過這樣一句話,直到現在才實現。時間定格在2004年的6月,從這一天起,我已經是好漢了。呵呵.... --拂花弄琴坐青苔,綠蘿樹下春風來。南窗蕭颯松聲起,憑崖一聽清心耳。
關鍵字: 八達嶺 司馬臺長城 宣武門 金山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