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過新年:北京三大廟會
雖旅居北京,但春節時我也會起早跟當地人一般去“趕廟會”。北京廟寺很多,據說城內外就共有840余座,雖然并非所有廟寺都有廟會,但要在初一到初八“趕”完北京目前不下20處的大小廟會,也絕不容易。
一提起廟會,老北京們就樂,“縣縣有廟會,村村去趕會”早成春節傳統,若不趕會,就不像在過年。這是老北京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
廟會相傳始于遼代。最早有紀錄的是元代的白云觀廟會,800多年了,今天白云觀還辦廟會。到明代時廟會已經普遍興起,那時候最紅火的廟會是城隍廟。清代康熙修建了護國寺,冠軍又給護國寺拿去了。文革時,廟會被視為迷信而遭禁,1985年恢復。現在北京的春節廟會又有新發展,形式到內容都更多樣化,也較注重“各家風格”。
廟會顧名思義,先是有廟才有會。因此它原本就帶有一定的宗教性。
春節時,人們多數喜歡到廟里去祈求新一年的福運及平安吉祥,這種實用主義心態,也挺自然。拜神之余,善男信女也順便在附近買點應節年貨,因為時間長也就順便進餐,慢慢就形成一個經濟市場。有了人潮、買賣,再加上各種帶有民俗傳統的酬神活動帶動了一些找營生的流動表演,廟會連文化上的觀賞性也齊全了,經過長年累月不斷豐富,逐步就形成了敬神拜神、商業貿易和文化娛樂的“三大板塊”。
圖片:春節推推石磨,據說就是"時來運轉",
也有說是來年"五谷豐登",日子過得好。
逛廟會,當然就為了過個傳統春節。流連攤子買買吉祥物,嘗嘗各種風味小吃,聽那碩大的風車,舔那三尺長的糖葫蘆,欣賞工匠制做精巧的吹糖,觀看各種絕技如摔跤、耍幡、踩高蹺、秧歌會、跑旱船、變戲法、拉洋片等等,掌聲不斷,人聲鼎沸,這才像過年。
可惜的是,北京廟會雖多,但隨著近年一股勁“為現代化而現代化”之風,有些廟會早已越變越離譜,加入了金釵選秀、卡拉ok、遙控賽車、數碼4d影院、名車展銷、時裝表演,總之不是味道。
以前北京有“八大廟會”,以廠甸最負盛名。而如今在北京城里能隨口數出來較有名又夠傳統京味兒的廟會,大概就是廠甸廟會、地壇廟會、東岳廟廟會、白云觀廟會、龍潭廟會、大鐘寺廟會幾個。
以下就給大家介紹三處自有特色的北京城區廟會。
地壇廟會 年味濃郁小吃精彩
地壇廟會辦了20余年,也是個“老字號”了。其鼎盛人潮,其豐富多彩,有人譽之為“現代版本的清明上河圖”。
圖片:廠甸的街頭戲臺,臺上臺下都是一片地道京味兒。
今天的地壇已經是個公園,辦廟會時,游道兩旁的樹木都會掛上特巨型大紅燈籠,春意濃郁,情境最有年味。而園中多處,還會扯起用無數風車湊成的五彩屏風,不只靚麗閃眼,風一吹過,就在蜂擁的人群頭上嘩啦啦大響,身旁又是人們耍空竹的咕嚕咕嚕聲音,這片春景,和這股春節味,就能給足100分。
地壇又稱方澤壇,是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場所。壇內總面積37.4公頃,再怎么人山人海都容得下。雖然地壇沒有廟,卻仍存有一個“方澤壇”,廟會時,還會安排表演古代皇帝祭地儀式,很有看頭。
除了濃春情境,地壇的另個賣點,是風味小吃。
地壇廟會小吃樂園,攤子乍看仿佛延綿不絕,總是圍滿人潮。這里有“集天下五湖四海精髓”的美譽。北京的本色小吃那不必說,豆汁、灌腸、炒肝、肉丸子、疙瘩湯、驢打滾兒,樣樣齊全。但最熱賣還是四川小吃,像麻辣燙、粉面、龍抄手,也全有。據說許多來不及趕回家過年的外省人,都來這里吃自己的家鄉風味。
除了吃,地壇廟會也是玩的首選。就因空間大,地壇廟會種種傳統民俗游戲也特多,手技敏捷的人,大可玩飛鏢、擲銅錢眼、套圈等等游戲。這里還有“顛轎”,八人抬起的涂紅抹綠大轎,肯定是新奇經驗,坐上去仿佛時光倒流,讓轎夫顛得回到古代,據說轎子越顛,來年就越有福氣。
廠甸廟會 新春淘寶淘書 沉醉文化氛圍
廠甸廟會奇特處,是辦在一條寬闊的馬路上,無論是由哪一頭走進來,都有突然走入水泄不通的群眾大示威之感。
圖片:廠甸的街頭戲臺,臺上臺下都是一片地道京味兒。
廠甸是宣武區的和平門一帶。元代政府在此設窯燒制琉璃瓦,故名琉璃廠廠甸。而廠甸也是北京老文化區,清朝整部《四庫全書》就在這里編纂。此處曾集聚過文人名士、外省會館,連當時赴京考試學生也多居于此。因此有400多年歷史的廠甸廟會向以書籍古玩、字畫文具另辟招牌,其廟會自古也就有“文市”之稱。
廟會時,許多商家都翻箱倒柜清倉,因此春節來這里淘寶和淘書最合時宜。整條大街,乍看就如一般廟會人山人海,但古玩古籍、名瓷青銅、名人字畫、特價書市等等攤子,也多就夾雜在年貨和眾多小吃攤子之間,要淘個天昏地暗也不怕餓壞肚子。
廠甸廟會是很注重傳統文化元素的。街上曾有數十人齊上陣的擊大鼓表演,那氣派實在振奮人心,去年街上還搭了戲臺唱戲,《真假包公》、《大登殿》、《打金枝》,絕對是京味兒。今年宣武區要振興從前天橋老藝人的絕活表演,據知會安排“中幡”(就是頂旗桿),一邊踩高蹺一邊扭秧歌等等精彩節目。逛廠甸廟會,能一邊感染春節喜慶,一邊沉醉在文化氛圍里,真正做到“雅俗相濟、商娛相融”,這是廠甸廟會最大賣點。800年古廟世俗煙火里感受春節
東岳廟廟會
上面介紹兩處廟會,都是集市型廟會,而東岳廟廟會,倒是個真正“有廟”的廟會。
東岳廟是道家廟宇,已有近800年歷史,始建于元朝,很受朝廷重視。每年春節,皇室都會派大臣到此“上御香”。東岳廟在春節期間的盤香,多是香客大戶們供奉,至今仍是一大景觀,只見廟內各殿之上,幾乎都掛滿交錯盤疊的螺旋形塔狀繞香,處處盈香裊裊,氣氛十足。
到這廟會來的,多是真正想過年祈福的人,因此煙霧、虔誠、古老建筑、一點點神秘,就成為東岳廟廟會的特色。
東岳廟廟會在一片裊裊婷婷中也有其精彩節目。這廟會挺著重傳統民俗,每年都會在老建筑內室舉辦內容充實的人文展覽。而每年的生肖,都會是這個廟會的展覽主題。今年舉辦的“十二生肖話民俗——豬展”,展出范圍由漢代陜西的陶豬、民國貴州的青花瓷豬、做工精美的玉豬等100余件。除此,今年還安排了一個民俗玩具展,會展示超過千件民俗玩具,更特別邀請多位民俗專家現場講解玩具的玩法和它背后的歷史文化淵源。
我每年總會到東岳廟廟會看看,從沒失望。去年我就在這里看到幾近失傳的民間絕活兒“耗子馬戲班”,也就是訓練老鼠來表演雜技。加上這里相對上不那么擁擠,慢慢倘佯在古建筑群里,看人們虔誠祈福,細細體會春節,也有另番意境。
傳統仍是精神上親切舒服的寄托
社會無論如何“現代化”,對于現代人來說,傳統仍是一份精神上最感到親切舒服的寄托。廟會,可以是人們在春節長假里的愉悅精神之所,由于其豐富的精神內涵,無論已經“現代化成哪個樣”,都應該能在這里找到一個傳統、現實和未來的連接點。
關鍵字: 東岳廟 京味兒 白云觀 踩高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