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后海
作者 小竇
從賓館的商務中心,定好了晚上七點回上海的直達火車票。等收拾完東西,差不多快中午了。退房,坐地鐵到火車站,把背囊存在車站的電子存物柜里,背著小挎包,往市區。
今天要去看的,是北京的胡同。網上說,老胡同,都集中在后海那一帶。火車站直接有地鐵到鼓樓大街,下了車,乘一站路公交,就到了。
正好肚子餓了,看到旁邊有家店,一看寫在門外的菜名,還都是北京小吃。于是走進去。
先要了一碗豆汁。聽說這是北京人的最愛,一天不喝就想得慌,我得嘗嘗。翻看菜單,名堂繁多,一時沒了主意。對面坐著個五十歲左右的阿姨,一口地道的北京話,在她善意的參謀下,我又要了一個炸香椿圈,一盤家常餅。
豆汁上來了,灰綠色,我喝一口,差點沒吐出來,又酸又臭,跟腌完咸菜剩下的鹵水差不了多少——鹵水我也沒嘗過,但我估摸著,應該就是這味。這么怪的味道,北京人怎么甘之如飴呢!香椿圈其實就是面粉做成環狀,再用油炸成焦黃色。倒是那盤家常餅,相當不錯,薄薄的,青椒和在面粉里攤成。
阿姨告訴我,要去后海,出門走著就到了,沒幾步路。說著話,她吃完了,跟我說,她先走了,祝我玩得開心。真是好心的阿姨啊。
我是從一條小巷子里直接插到銀錠橋的,這座橋,正好處在前海和后海的交界處,因為橋的形狀像一只倒置的銀錠,因而得名。早年,汪精衛還是個熱血青年的時候,曾在這座橋下埋炸藥,想刺殺醇親王載灃,但未成功(這些都是車夫告訴我的了)。而我穿過的這條巷子,有一個斜的弧度,大約在空中鳥瞰看起來,有點像煙斗,所以叫煙袋斜街。一條街都是賣衣服首飾小零碎的,門頭都裝修得很有個性,看起來非常時髦。
前后海是一片連在一起的非常寬闊的水域,白色的石頭扶欄,邊上種滿垂柳。竊以為,要說江南風貌,后海這一帶,反而最像。走在湖邊上,弱柳扶風,宛然徜徉在西子湖畔。
坐的是三輪車胡同游,跟車夫侃好價,一小時六十元。車夫是個地道的老北京人,三十幾歲,模樣也周正(這是bf叮囑我的,找個看上去順眼的,能說會道的車夫),說是從小就生活在后海這一塊。
胡同游,就是圍著后海兜一個圈子,
原來,什剎海并不是我想當然的那樣,是一個湖的名稱,而是統指前海,后海,積水潭這三個海,這一帶,古剎很多,佛道都有。據說“什”為“十”的音轉,什剎海因此得名。這都是車夫跟我說的,具體不記得了,大意就是這樣。
車是從煙袋斜街旁邊出發的,是一條安靜的胡同,兩邊都是齊整的青磚造的四合院。車夫告訴我,這種院子,都是新造的,三千萬一幢。乖乖。鄧小平最小的女兒的府邸也在這里,價值,當然比其他院子又要貴上好幾倍。抬頭一看,圍墻上都拉著電動網和紅外線攝像頭,車夫說,老百姓都私下管叫“公主府”。我一笑。這就是中國特權最生動的體現了吧。
這條路線的沿途,名宅不斷,醇親王府,宋慶齡故居,恭王府,以及一些國家老領導人的住宅。湖邊還有一塊突出來的建筑,叫望海樓,那是北京市前市長陳希同和劉曉慶填
關鍵字: 什剎海 北京人 家常餅 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