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東、西、北三面環山,是世界上保存較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陵區面積約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內,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莊重和諧。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建于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區第一陵,位于天壽山主峰前。
此后明朝營建的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慶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別座落在長陵兩側山下。
陵區中部長達七公里的長陵神道(總神道)與各陵相通。
明崇禎帝朱由檢的思陵是最后一陵,位于陵區西南隅,系妃墳改用,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始定陵名,增建地上建筑。
此外,陵區內還建有明代妃墳七座、太監墓一座,并曾建有行宮、苑囿等附屬建筑,周圍曾筑有十個關城。
這里青山環抱,風景美麗,在方圓約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里,錯落有致地分布著明代13個皇帝 的陵墓,后人稱為明十三陵。現在這里成了一個馳名世界的游覽地。 由于這個陵墓區太大了,一般游人主要游覽其中的兩個陵墓,一個是 建筑規格最宏偉的長陵,一個是將地下宮殿發掘出來的定陵。每一座皇陵 都有一座地下宮殿,但是發掘出來的只有定陵這一個。 游人進入陵園,首先會對排列在馬路兩側的18對石人和石獸感到興趣。 這些巨大的石人、石獸,雕工精細,造型生動,是珍貴的古代藝術。它們 表示皇帝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樣主宰一切。這些巨大的石雕,有的體積達30 多立方米,是利用科天在路上潑水成冰,將雕像放在冰道上拖運到這里的。
規模宏偉的長陵 長陵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主要建筑棱恩殿,和故宮 中的太和殿一樣大,總面積達1956平方米。它有一點比太和殿更突出,這 就是它的柱、梁、檁、椽和檐頭全部使用楠木,殿內的32根巨柱,都是用 整根金絲楠木制成的。據說,當時光是從產地將這些巨大的楠木運到陵園, 就用了五六年時間。這樣粗大的楠木,這樣宏偉的楠木建筑物,在全國, 已是絕無僅的了,所以這個殿就是顯得特別珍貴。 朱棣當了22年皇帝,在他稱帝的第6年就開始營建陵墓,共用了5年。
富麗堂皇的定陵地下宮殿 定陵是明神宗的陵墓。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朝當皇帝時間最長的一 個。他的陵墓修了6年。據記載,共耗費白銀800多萬兩,相當于當時兩年 全國田賦的收入。定陵的規模不如長陵,但是,它的建筑卻比較精致。定陵的大部分地面建筑已經不存在了,只是明樓還完好。因為明樓全部是石筑戌,沒有一根木料,所以它不但堅固,而且能防火。明樓的建筑也反映了當時高超的設計和施工水平。定陵的建筑水平可以從已發掘出的地宮看 出來。 富麗堂皇的定陵地下宮殿距地面27米,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5個高 大寬敞的殿堂全部是石結構,拱券式頂,沒有一根梁柱。放置明神宗皇帝 和兩位皇后的棺槨的后殿,高達9.5米,長30.1米,寬9.1米,是最大的一 個殿堂。在這里發掘出了3000多件隨葬品,其中有金冠、金壺、金爵、鳳冠等極其珍貴的文物。金冠是用金絲編制成的,冠頂盤有一對金龍。鳳冠上鑲有寶石100多塊,珍珠5000多顆。游人們可以在定陵博物館內看到這些珍寶。
昭陵在明十三陵中位居第九,是明朝第十二個皇帝和他的三個皇后的合葬墓,昭陵的建筑有其獨特的地方。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陵寢建筑。
明十三陵的三個特色
比較中國歷代皇帝陵墓,明十三陵具有三個明顯特色。
第一,陵區建筑的整體性特別突出。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區域的設置,早在戰國中期隨著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現。其制導源于我國古代以宗族為單位,按貴族的等級和宗法禮制關系布葬的"公墓"制度。各個時代陵區規模的大小及建筑的設置各不相同,給其他時代帝陵留條后路,不加褒貶,只說不同之處。
在唐代和北宋,每座陵園都有各自的門闕、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體系。它們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個整體,但在建筑的設置上彼此不講究統屬和整體聯系。
明十三陵則不同,各陵雖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樓、寶城,自成獨立單位,但陵區之內,長陵神道作為各陵共用的"總神道"出現,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區的建筑緊密相聯,各陵總合形成了一個整體。
第二,陵寢建筑制度獨具風貌。中國古代的帝陵從秦漢到唐宋,其地上陵寢建筑大以覆斗形的陵臺(陵冢)為中心,前設寢殿,周以方垣并四面設門,前開神道,構成大體均衡對稱的方陵體制。至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始變更古制,創新為前方(方形院落)后圓(圓形寶城)。寶頂、明樓、享殿沿中軸線縱向排列的嶄新的陵園布局方式,陵前的神道采用多次轉折的曲路形制。
明十三陵的陵寢建筑布局基本繼承了孝陵制度,但又有所改變。如:十三陵臺陵明樓內圣號碑的設置,更突出了該建筑的標示作用,欞星、寶城馬道之設較之孝陵更便于陵園的巡守,方城前石供案及欞星門的設置,則增加了陵寢的紀念氣氛,也為空曠的方城前院補充了點綴物。
在明長陵幽深曲折的神道上,排列的陵寢兆域門(大紅門)、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等墓儀設施,源自孝陵制度。但兆域門前石牌坊的設置,石望柱改置石像生前,石像生中增加功臣像等,則為新創。明十三陵的墓室形制也很有特色,它既不同于秦漢時期黃腸題湊的木槨室制度,也與唐代鑿山為穴的做法有別,而是深埋地下的有琉璃構件的真正的宮殿式建筑。
第三,自然環境幽雅壯觀。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選址,大多受堪輿風水術的影響。由于明朝時皇家陵地卜選采用的是盛行于當時的江西之法,亦即形勢宗風水術,注重龍、穴、砂、水的相配關系,而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壽山吉地又是永樂年間江西著名的風水術士廖均卿等人所選,因而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具有四面青山環抱,中間明堂開闊.水流屈曲橫過的特點,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處于左右護山的環抱之中。這一陵址位置的經營方式與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觀顯得更為賞心悅目,豐富多彩,更能顯示皇帝陵寢肅穆莊嚴和恢宏的氣勢。
各陵主體建筑仍保存至今
明十三陵的環境由山川、河流、林木、植被等諸多要素貌,有關管理機構對陵區的古樹名木進行了登記、建檔、打著原有狀況。陵區的水系除陵區東南增建一座無礙陵寢安全大的改變。
明十三陵的長陵裬恩殿是長陵陵宮地面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臺基上,為中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大型楠木殿宇。
明十三陵的長陵裬恩殿 殿內有60根楠木大柱支撐,如此宏大的楠木建筑為世間罕見。
明十三陵定陵內通向地宮的金剛墻。
為保存十三陵獨特的景觀,北京市已經耗資1.7億元對陵區進行大規模的拆遷整治。其中包括拆除了十三陵各陵寢周圍50米內的民宅和建筑物8萬平方米;為保證色調一致,將公路兩側30米內可視房屋建筑統一粉刷為灰色;拆除開放景區內的商亭,增設中英文標識牌;并將陵寢周圍的電線埋入地下。
據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副主任聶友義介紹,投資3800萬的德陵搶修工程已進入尾聲,今年康陵、慶陵的維修工作陸續開工。預計在20
關鍵字: 北京市 十三陵 建筑物 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