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坐公交車遛彎3:天寧寺
轉載
連著兩天去天寧寺未遂,越發讓人心掛。昨天是冬至,我們有個說法是“冬至大過年”,就是冬至把春節都比下去了的意思,于是想給自己找個借口:去天寧寺順便可以祈福啊。不過在萬事俱備的最后一刻,還是被窗外呼嘯的風聲的氣勢壓倒,后來聽院口買水果的大姐說昨天都沒敢出攤,不然人和水果都要凍壞。幸虧,幸虧!
今天沒風了,無論如何也按捺不住向往的心情了,全副武裝出門。從我這里居然沒有直接到“廣安門北”的公交車線路,這是什么道理?沒辦法退而求其次選擇坐395路2站到“槐柏樹街西口”站,有些地圖顯示貌似走個200m可以穿到廣安門北街,有些又顯示沒路了,不管了,試一試吧。
站牌在西便門內大街上,下車一看后邊北側有個家屬院大門,一條大路奔向西,也不管人家大門掛著來訪登記的牌子,仗著臉和腦袋全蒙著,大搖大擺走進去。
果然走多不遠就到了路邊,看到熟悉的佛塔和大煙囪了。可是路邊有圍墻,而且外高內低,又把人家“閑人免進”的辦公樓院子繞了一圈,也沒找到臺階和出口,又是一個看得見挨不著啊。邊上垃圾站有樓梯上屋頂,琢磨是不是可以從這里出去,假裝去問路,結果人家很熱心的給指了道:原來退回去一點點,繞到南邊院子,再往西就能出去了。
院子掛的牌子是“五院招待所”,回來一查才知道是兵器工業部五院(現在叫五洲),真是大水沖了龍王廟,俺大學時代的老鄉兼死黨老黃的工作單位啊,那么近,等他回來述職時聚會容易了。
繞了這幾下覺得目的地的距離又遠點了,不過遠方的路口前天認道時見過,可以放心了。
出了大門,先穿過廣安門北街,再穿老北京外城護城河,然后還得穿廣安門北濱河路地下通道。
護城河橋上有人在放風箏,真是個好辦法,哪比這開闊的沒車沒樹地界啊。橋西是濱河公園,老頭老太太在門口下棋。
終于不再有其他意外的到了天寧寺的山門,只要方向對了總是能到的。天寧寺古代是敕建的寺廟,現在是國家級文保單位。今天不貪心,專心致志的只到一個點,最好的時間拍出的照片色彩也會好。
今天沒風了,一群老頭老太太坐在山門外的臺基上曬太陽拉家常。
山門殿里前面供奉彌勒佛,后面站著持杵韋馱,所以也叫韋馱殿。
天寧寺的前身是北魏延興年間(公元476年)所建的光林寺,自建成至今寺宇屢毀屢建,名稱先后改為弘業寺、天王寺、大萬安寺,明宣德年間(公元1455年)稱今名“天寧寺”。天寧寺塔是遼代都城中心的標志,元軍入京火燒北京城,天寧寺磚塔幸免于難,后元大都城址北移。因此它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佛塔的重要實例,還是研究遼代南京(今稱北京)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據。
啥也不說,先撲到后院去看最著名的佛塔。
傳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涅磐后,其弟子為在中原傳播佛教,將一包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獻給隋文帝,隋文帝頒旨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陜西法門寺塔(已經在地宮出土了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天寧寺塔均為其中之一。初建時為木塔,后遼代改建成實心磚塔。雖然塔身實心不設置樓梯,不能登塔眺望,似乎是專門用來安放佛舍利的。但是遼代與隋朝相距數百年,而且契丹族隨著遼王朝的滅亡而神秘消失,這個“迷失的王朝”史記甚少,因此,天寧寺塔下是否有安放佛舍利的地宮,便成為天寧寺頭號之謎。
天寧寺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57.8米。塔一般為“七級浮屠”,十三層為最高級別,多為皇家特許。天寧寺塔在整體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現了遼代密檐磚塔的建筑風格。
塔基為方形平臺。底部為須彌座,兩道束腰。下層束腰壺門內雕獅獸頭,間柱上浮雕纏枝蓮紋,轉角處雕金剛力士像。上層束腰壺門內雕坐佛像,間柱及轉角處均雕有金剛力士像。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欄、斗拱均仿木結構。再上為三層仰蓮座,蓮瓣初建時是鐵制,可以注油燃燈,清代重修后改成磚制。
塔身東南西北四個正方向辟拱門,門側雕男性形象的天王像,門內雕坐佛像,門頂雕飄帶和飛天。其余四面為直欞窗,窗側雕女性形象的菩薩像,西南和東南窗頂分別為坐獅的文殊菩薩和坐象的普賢菩薩,其余兩面窗頂為密宗供奉的五大虛空藏菩薩。天王與菩薩,一剛一柔,相得益彰。塔身轉角磚柱上浮雕升降龍。
塔檐為飛檐疊栱十三層,逐層收迭,使塔的外輪廓形成緩和弧線。每層塔檐下施仿木結構的雙抄磚雕斗拱。檐下所掛風鈴,清脆的叮當作響。
塔頂為兩層八角仰蓮上托小須彌座承寶珠塔剎。
天寧寺塔雕塑工藝精湛,手法細膩,造型優美生動。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塔身正南面的兩尊天王浮雕。兩位天王體魄威武,寬胸闊背,緊握雙拳,肌肉起伏劇烈。一位怒目而視,一位張嘴呵斥,觀者不禁覺得眼前耳邊猶如電閃雷鳴。兩尊雕像對肌體和力量的描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可惜除了南和西南側塔身,其他方向的大塑像損毀過于嚴重,幾乎已經無法看清。
天寧寺塔前設有香爐,奇怪的是香爐北側有一個小小的石制須彌座,不知道是什么用途。
塔基上面東側有一塊頂部破碎的石碑,碑文已經幾乎被磨平,無法辨看。
南側塔基外有另一塊完整的石碑,樣式與接引殿前的類似,碑文也是幾乎被磨平了。
塔基側面鑲有一塊石碑,雖然殘破,但大約可以判斷是民國時修繕后,所立以示紀念的。
天寧寺免費進入,但是管理比很多收費的都要好得多。各處的中英文介紹簡潔到位,估計是奧運時重點推介的。塔底放著數塊小牌子,指引正確的順時針繞行方向。
有位信徒一遍遍繞著塔走,口中虔誠念著的佛經。我雖然不懂,但是也跟著踩在不知道是因為歲月侵襲還是因為信徒走得太多而坑坑洼洼的地面,繞行一圈,默默為家人和自己祈禱。
看完了天寧寺塔,轉過來看各座殿宇。
中軸線上在山門和佛塔之間的是接引殿,供奉金絲楠木質地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佛),即把信徒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寓意接引眾信徒進入佛門廣接佛緣。不知道這位接引佛是否就是《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到了西天后,撐著無底船來接他們的那位。
接引殿前有三塊石碑,奇怪,總覺得該是雙數對稱的才對啊;可是怎么會那么巧合呢,前天在都城隍廟前也是看到三塊石碑。不過這里佛塔前有一塊石碑的模樣很相似,不知道是不是從這里搬過去的,但是如果是這樣更奇怪了,好好的為什么要搬過去?
接引殿背面窗檻墻隱約可以看到以前漆的大字“鍛煉身體保衛祖國”。
過去接引殿南有釋迦殿,天寧寺塔北有三大士殿,民國時被拆除,山門也跟著向北移。這兩座被拆殿宇可以肯定至少有一座的地位高于接引殿。因為現狀的所有廟宇都是采用硬山,這是廟宇中常用在配殿或附屬用房的建筑形式,與天寧寺敕建寺廟的地位不符,天寧寺的主殿至少應采用歇山,甚至廡殿。
接引殿山墻上分布了一些像釘子一樣的物件,不知道是什么用途。
后院西側配殿是彌陀殿,供奉西方三圣,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分別表示無量壽、慈悲、智慧,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后兩位是他的脅侍。
(15)
現在的天寧寺塔后是個小四合院“蘭若”。蘭若也是佛教名詞,原意是森林,引申為寂靜、空閑、遠離之處,是供修道者居住靜修的地方。院里的影壁書:“塔影”二字。
沒想到的是,現在天寧寺里住的是尼姑。我見到了兩位。右邊那位從辦公室里出來,不知道要去搬什么東西。左邊這位從外面辦事回來,披著斗篷騎著自行車,像個普通的小姑娘一樣快樂的大聲叫門、和門衛打招呼,要不是看到她褲子打的綁腿,誰會想到她是出家人呢。
據說現在的出家也很人性化了,他們可以通過電視、報紙了解世界,每年也有假期回家探望父母,不再像過去那樣一出家就完全斬斷俗緣。
天寧寺山門外,西側有棵國槐古樹,樹身上掛綠色牌子,我記得掛紅色牌子的是比較久遠的,綠色牌子只是一般久遠吧。這天寧寺真是奇怪,門前的古樹也是只有一棵,而不是對稱一邊一棵。樹下是2004年寺塔修復時立的紀念碑。
從天寧寺前街出來,順著廣安門北濱河路往北走,到了天寧寺塔東邊的居民住宅樓區,宣武區政府專門對這里的環境進行了整治。可惜天寧塔影怎么都躲不過西側墻外,北京第二熱電廠的大煙囪,俺們冬天在屋里幸福的溫暖,有它的大功勞。不過話說回來,像北京這樣滿地是寶的地方,選址要躲開也還真不容易呢。
繼續往北走,胡同的路牌寫著”北京唱片廠”,唱片廠的廠區剛好在天寧寺北側,文物部門有意向要搬遷北京唱片廠,擴大天寧寺的規模。
上次在香山飯店,我是在得償所愿后舒出一口氣中離開的;這次離開天寧寺塔,我又有這種感覺了。
關鍵字: 天寧寺 廣安門 阿彌陀佛 須彌座